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刘文霞 《教育》2012,(29):57-58
大学发展史表明,知识观是影响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历史上,大学经历了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大学制度形态特征也明显地反映了两种知识观上的差异。如今,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更是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的大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制度形态才能更好地释放其"知识能量"呢?知识观视野中的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研究究竟有哪些问题域,这是当下众多讨论大学精神的人未能明确的问题。从大学精神的自身要素与外部的关键制约来看,大学精神问题研究可分为本体论域、环境论域、目的论域三大论域,又可具体分为大学价值论、士论、志论、道论、势论、术论、世论、制度论、至善论、幸福论等多个问题域,全面理清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精神理论体系;对各方面都能系统明了,才能说是比较全面地理解了大学精神。对大学精神论域的探讨是为了推进这一研究向全面、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环境下不可避免,这种取向是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教师的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取向的存在更多地是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语境下制度环境的产物,是现行的知识生产制度注重知识生产的效率和结果所导致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大学知识生产中的激励机制的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制度"一词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对其界定存在多种研究视角,且在使用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宏观方面,可把"大学制度"看作整体概念解读,是根本原则上的大学制度研究,而一般性的大学改革问题,则不应轻易使用"大学制度"这种宏大话语,以避免学术误解,而应用"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替代。在微观方面,应该基于"关于大学的制度""为了大学的制度""在大学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大学制度的具体范畴进行限定,并以此为基础,就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大学治理、大学理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等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辨析,以进一步厘清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友梅 《教育科学》2013,29(3):76-81
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制度是一种外生的知识生产制度,它强调知识生产的效率和对大学教师行为的规制。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大,很容易导致知识生产中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要克服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工具性,就要建立起基于发挥大学教师能动性的内生的知识生产制度,这样才能让大学教师切实感受到自己在知识生产系统的地位和权力。大学教师自反性的形成是中国大学内生性知识生产制度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提出:无论从学术上如何界定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在现实中现代大学制度都应该包含三大基本部分:大学法律章程、大学使命宣言、大学治理结构,这是保证现代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根、魂与骨架,是标识大学特质、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的三大核心要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要有根(以大学章程为代表的国家完整法律体系)、有魂(以大学使命宣言所体现的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有骨架(以大学治理体系所支撑的大学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林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王冰 《电大教学》2013,(6):61-67
开放大学制度体系是开放大学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能够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层级系统管理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其核心是多元办学主体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利益及其制衡的契约制度体系。我国开放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实际上落后于其体制的形成和机制的运行。契约成员只有互为主体.互相转让各自的权利,主动接受内外部监督,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公共权利(法律或制度),以保证全国开放大学系统中的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有效执行共同认可的制度准则,更好地发挥现代大学“依法治校”的制度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应有之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这是现代大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具有服务大众、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时代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和旨归在于扩大普通民众参与机会和提高大学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政府财政对民办高校进行适当的投入,保证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学的直接干预,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社会办学资本;大学要培植自生能力,提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术秩序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种重要性基于三种合法性来源:第一,基于高等教育制度转型所产生的“大学学术秩序问题”的实践合法性;第二,基于逻辑关系的理论合法性;第三,基于自由、知识、制衡等“功能”的价值合法性。因此,必须加强大学学术秩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建银 《教育科学》2006,22(6):19-24
近一二十年来,对民办学校来说,产权问题一直是极具争议并且悬而未置的问题。当前在民办学校产权问题上究竟存在着哪些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争论?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进而又应该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这些产权问题?本文试图从产权概念的理解出发,然后综合现实案例、理论研究和法律法规等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创新力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在于高等教育制度,而我国的相关政策在激励创新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中美学术成果产业化、交叉学科及研究型大学的制度建设进行比照和探讨,在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的同时,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有效的活动过程,对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应当遵循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是从事教育研究、开展教育学术活动、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介绍了美国四种类型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即政府性质、公司性质、社团性质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对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特征上的稳定趋向,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地方本科院校303名大专生和105名本科生施测。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年级和自评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曾经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然而,近几年国内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却极不平衡,出现了机遇与困境并存的局面。正确认识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并准确定位,是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重新审视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作用,并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学校定位   总被引:170,自引:0,他引:170  
高等学校定位 ,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 ,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 ,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 ,展其所长 ,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高校德育效果,公民教育的基础地位需要强化。原因在于:第一,从教学目的看,将要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是高校德育必须达到的底限目标;第二,“自下而上”的对话式教学理念是公民教育的长处,它可以化解学生对传统说教方式的抵触情绪;第三,公民教育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调适应大学生的心智状态,以智育手段提高德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养成健康的公民心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凸现组织正规性的重要手段,是获得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可的外部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但是高校内部对制度执行不彻底或者不执行等表现又凸现了制度内在合法性的危机。对这一矛盾以组织合法性理论中对合法性的分析逻辑为视角进行阐述具有适切性。合法性危机的解决从组织建设层面看,可以从管理者的建制理念、制度目标的选择、制度传递途径的多元化以及学校共享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高校研究机构是高校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是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学科发展、教学体系完善、行政机构健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系统地论述了现代社会中,高校研究机构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优劣,以期为高校完善研究机构,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院校面临更大的生存竞争和发展压力。大学形象是财经院校的生命线,财经院校必须提高办学水平,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