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北征》三题章起一、墨制放还“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北征》开端的这四句完全是文章的写法,在年月日与“问家室”之间只插入诗意浓郁的“苍茫”二字。金圣叹说这二字好就好在“将一时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听谓“狐疑...  相似文献   

2.
公元七五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间道逃到凤翔,任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援救房琯,触许肃宗,幸得张镐营救,方得免罪,但肃宗见他总不顺眼,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放回鄜州探家。这一年国八月,杜甫回到鄜州,到家后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诗题下原有小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征,即是旅行之意。因鄜州在凤翔东北,所以借用东汉班彪的《北征赋》的题目,题名为《北征》。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怀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  相似文献   

3.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李益的诗《江南曲》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相似文献   

4.
三无理而妙贺裳《皱水轩词鉴》云:“唐李益诗嫁得瞿塘贾云”,子野《一丛花》末句云:‘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我们来看李益的《江南曲》,其诗云:嫁得翟塘贾,朝朝误妄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相似文献   

5.
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说:“唐李益词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闺中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都不合乎情理,但就是这些不合常理的怨语,曲折而深沉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幽怨.虽无理却奇妙。可见。所谓“...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北征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许多论著认为,北征是为了直接攻取北京,从而赢得全国性的胜利。①至于失败原因,通常说,北征主要败在“孤军深入”;也有的同志说关键是北伐军将领指挥不当,犯了“有进无退”的错误,“忠勇有余,智谋不足”③等等。提法略有不同,但多数人都以北征直取北京为前提,都在北伐军身上找失败原因。根据近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新发现的有关太平军北伐的史料》(以下简称《新史料》),③并参考其它有关史料,本文对上述流行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否妥当,愿得到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7.
谈及杜诗之人民性,许多诗家、诗歌评论家常以“三吏”、“三别”以及长篇巨制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为依据,而不大注意一些不算名作的小篇什。但是,动乎人者莫过于情。有些诗作,篇什虽小,却感情真挚,感人至深。如他的七律《又呈吴郎》,人民性非常浓烈,又很感人。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艺术……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例如,《金楼子》有“两日并出,黑光遍地”之句,而雨果诗里也有“一个可怕的黑太阳耀射出昏夜”的描写,“瓦利勒论‘不可思议’和‘荒谬无理’的言词可能是实大声洪的好诗,就举了雨果这句为例。”(《读(拉奥孔)》,收入《七缀集》)这种在语言表层的佯谬中蕴涵语义深层的精意和妙趣的修辞手法,英语中称之为“矛盾修饰法”(Oxymoron)。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0.
东晋伏韬《北征记》亡佚已久,虽是零圭断璧,文史价值仍大。伏滔出身大儒世家,深得桓温礼遇,曾从桓温伐袁真,《北征记》当是其从征纪行之作。从历代著录及引用《北征记》情况来看,该书似亡佚于南宋。该书主要记述沿途名人冢墓、三国地理等,不乏有价值的史料。《北征记》所记狐书、三王墓等,也对此后的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关于老子庙九井的记述,可与后世史籍有关记载相印证,为证明老子故里在安徽亳州提供了史料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一个简单的句子“It was strangethat hardship and penury should wearout him not her”,曾引起过一场争论:多数人确认它是个错句,理由是根据传统语法规则,用作宾语的代词必须放在动副结构的短语动词(动词与副词)之间,而不应该放在这种短语动词之后(即句中的him应该位于wear和out之间),少数人则从语感上觉得它不象错句,但又无理可举。这里,笔者试想就此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对比”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3.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4.
“驴驹子”与“小男人”──有感于《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荆明太我的家乡山东有句俗话:“一岁不成驴,到老也是个驴驹子”,乡亲们用这回话评驴也论人。我看了《教育艺术》的《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一文之后,首先涌入我脑海的就是这句家乡的俗话。而我们把这个...  相似文献   

15.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16.
《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集解》:“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索隐》:“按《大戴礼》又云:‘外宽而内直,自娱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存亡,盖蘧伯王之行也。”’① 《集解》和《索隐》引文只有第二句和第五句略有不同。与《集解》同引作“设”的还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②、《韩诗外传》③、《文选·郭有道碑文》注引《韩诗外传》④以及殿本《史记》的《集解》。与《索隐》同引作“娱”的还有百袖本《史记…  相似文献   

17.
谓语前置型感叹句,《论语》25句,《孟子》16句,共计41句。这种句型,是说话人对事物特征的主观认识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在语言交际中的综合反映。它调动选词择句的各种积极手段,尽量突出说话人关于事物性状行为特征方面的“全量”和“深度”的主观认识,表达说话人由此产生的激越的、冲动的感情。它还有它形式上固有的特征。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以《论语》、《孟子》为例,就谓语前置型感叹句的类别、形式、意义诸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20.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