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元通过突触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同时也进行着信息的整合。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的是化学物质为媒介的信号传递结构——化学性突触或简称突触(synapse)。突触中担任信息信使的、由一个神经元末梢释放并作用于另外一个神经元细胞膜而导致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物质叫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近年来,研究神经活动中化学物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即神经化学(neurochemistry),已成为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20年代初期,Loewi首先在蛙心灌流试验中证明了神经化学传递的存…  相似文献   

2.
痛觉是一种非常普通和广泛的经验,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痛的体验.作为许多疾病的一种显著的症状,痛经常是病人最初去医院就诊的难一原因,医生则把病人对痛的语言描述作为判断疾病的最初依据.疼痛让病人受到折磨,手术带来的剧痛一度成为外科学发展的障碍,直到麻醉药被发现和应用.  一、痛觉是保护性防御机制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功能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严密分工协作完成的,主要是化学传递,直接参与神经传递过程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甘氨酸、NO等.神经递质都有存在于突触…  相似文献   

3.
<正>一、神经递质的概念及类型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2.神经递质的类型和神经元的命名。神经递质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二、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的区别1.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受体,并与之结合,使后膜某些离子通  相似文献   

4.
Ca~(2+)是体内最主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它的作用非常广泛和重要,几乎遍及机体的每个细胞,与许多重要生理活动息息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证明,Ca~(2+)是通过Ca~(2+)—依赖性调节蛋白发挥作用的。这类调节蛋白种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钙调素(calmodulin简称CaM)。CaM是一种酸性耐热球蛋白,由14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并作为Ca~(2+)的受体影响细胞的多种功能。本文就钙及钙调素在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作一简单介绍。细胞是构成机体的最小单位,细胞膜是一种起屏障作用的边界,将细胞彼此隔开。必须通过某种联系结构,如突触,才有可能将信息由一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就是通过突触传递完成的。信息经过突触的传递不是简单的电信号联系,而是以化学递质(即神经递质,简称递质)的中介。突触  相似文献   

5.
陈国庆 《生物学教学》2009,34(10):66-67
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本文就兴奋传导涉及的几个问题给予解答。 1突触有哪些类型?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的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而后者的信息传递媒介物则为局部电流。  相似文献   

6.
兴奋是神经系统信息传导的唯一方式,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产生兴奋,兴奋产生后先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兴奋跨过突触间隙时通过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上。  相似文献   

7.
王海生 《生物学教学》2010,35(10):40-41
通过介绍神经递质的发现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神经信号传导中有化学信号传递过程;在理解突触传递过程的基础上理解毒品的作用机理,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根据传递信号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神经递质通过化学突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递质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失活,有的被神经细胞或非神经细胞重新摄取、分解、利用。  相似文献   

9.
胡竹 《海外英语》2012,(14):217-218,221
该文利用神经语言学及神经科学关于语言意义神经基础的相关研究,力求阐明语义和语用信息是表征于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生物电—化学激活连通的过程,传统的语义信息直接由语词激活,而语用信息则是语词与语境共同激活连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学过程,就是指教师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将所采用的现行高中初中化学课本中,化学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原则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一章中的常考知识点,浙科版必修3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突触兴奋的过程,即突触后膜兴奋的机制,而在教材的小资料里提到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关于突触抑制的机制也在不少信息题中得以体现,要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应对突触抑制的原理有所认识,笔者查阅了相关书籍,结合例题对突触抑制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梳理. 突触抑制的过程比兴奋过程更为复杂,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长时程增强的形成与维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学基础。30多年来,对LTP机制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位于突触后膜上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继而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是LTP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静寂突触“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在静寂突触的重现及功能的改变在LTP表达突触后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与G蛋白偶联,通过细胞内多种信使系统介导慢突触传递,在LTP的诱发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普遍认为,LTP的形成和维持还需逆行信使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正>所有生物都需要获得精确的信息指令来指导和控制其生长、代谢、运动、分化和繁殖等过程,而分子水平上的信息传递或信息流动是一切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信息传递包括由DNA分子携带的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向后代的传递,还包括由基因控制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而控制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物质(如激素等)还可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光、机械振动、电、化学等不同刺激所引起的脊椎动物的视觉电激发、人的听觉电激发、鲨鱼电感受器的电激发和蛙神经肌肉突触后的电激发做一比较.浅析不同的生物电激发的一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介绍:神经系统是由一个个神经元构成的。在没有信息传输的状态下,神经元是各不相连的,一旦神经末梢受到某个信息的刺激,该神经元就伸出一个突触,把信息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下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也马上发生形变,伸出相应的神经突触把信息传下去,就这样一直传导到神经中枢。而神经中枢发出指令时,首先向某一方向伸出突触,把信息传递给一个神经元,该神经元收到信息指令,立即向同一万向伸出突触,把指令一步步传下去,直至某个行为终端,从而完成某一动作行为。当然这些传输是很快的,快到一秒钟内可以使信息从几十万个神经…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和记忆领域,清华学子时松海最近又解释了“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分子机理。他认为,神经细胞直接的信息传递是在“突触”部位进行的。 ■关于突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是一个全球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环境污染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化学物质的污染。人们谈到化学污染时主要指丁业、农业、生活等过程中的污染。其实,作为一门学科,化学实验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与实验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与教育     
音乐造就天才,并非凭空捏建,科学研究表明:音乐的波动,能以生物电的形式,影响人的记忆神经元,刺激大脑的神经回路,像架设桥梁一样,它可以使大脑的神经元上的突触数增加,轴突变粗,从而使大脑内的信息交换加快忑维能力增强,即记忆力增强,思考反应能力变快.  相似文献   

19.
电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身体内有电流在流动,你或许会很惊讶吧?其实,生命过程的实质就是电子传递过程,特别是能量转换、神经传导、光合作用、呼吸过程均与此有关。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被称为生物电。 一、生物电现象 人体心脏跳动、大脑思维、刺激反应均与生物电有关。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觉器官就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到达大脑,大脑便根据兴奋传来的信息发出指令;然后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应的效应器官,从而产生相应的动作。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中医里经常提到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质是指《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人体的十二正经及七经八脉,也就是经络。当我们的肌肉、骨骼、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关经络、穴位的生物电能、电阻就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中必须与膜上的相应受体相结合,同时启动离子通道,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一、神经递质受体的概述 迄今,已研究过的神经递质(经典递质和神经肽)有100种以上,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发生联系,所以每一个神经元可先后或同时进行不同信息的传递。在对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在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特殊蛋白质,称神经递质受体或突触后受体。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