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斌 《体育文化导刊》2012,(6):128-130,13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武术拳种的发展现状。中国武术拳种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现今却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具体表现为众多拳种发展不平衡,并呈现出"分层"现象。参照其他同类技击项目,根据当前各拳种的自身情况以及武术段位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武术各拳种应走向段位制、标准化的发展模式,以体现各个拳种的特色,促进拳种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历经以"中华新武术"、武术运动会和"土洋体育之争"为代表的三个文化层面上的剧变,武术现代化走上了西化之路.武术现代化的推进夯实了国内发展的坚实基础,营造了国际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武术提升到"进奥"的高度.武术现代化的困窘,引发了人们对西化模式的反思与对本土化模式的呼唤.在"国术国考"与"打练结合"探索的基础上,依托拳种、真打实斗、三大武术运动形式相统一的<武林大会>,创新了武术现代化的模式.<武林大会>的发展,应以体现武术的"内圣外王"为价值指向,突出拳种的技法特点,建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武术技术规范的难点作为审视现行武术段位制的视角,对现行武术段位制提出了质疑,并详细分析了武术技术潜在的规范角度及规范程度;同时以现代武术来源于传统武术为理论依据,在认识的视角上,把现代武术的构成内容回归于传统武术不同拳种中作为新的认识方法,使拳种的历史演进承载起武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从而在思维上构建了武术技术规范的新角度——"拳种",为武术段位制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于段位制的认识,已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实施段位制,以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标准化发展。为了和世界接轨,经过众多武术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98年开始,我国也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对于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普及和推广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中国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竞技武术是构成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的主要部分,武术“打练分离”问题在武术段位制中的延续,武德建设较为薄弱;武术段位制标准化亟待加强等等,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武术段位制实行18年以来,逐渐走入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段位制的引入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加快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促进了武术的技术传播,传承了武术文化,弘扬了传统武德,也壮大了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这四个方面介绍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文献法、逻辑法分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打练合一、精炼传统”的编写原则,讨论其对于中国武术改革的历史价值.研究发现,段位武术可以治愈中国武术长期以来自我分裂的痛苦,使中国武术回归技术本根,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汲取营养以恢复元气,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武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立"字研究模式:按照文化区、研究内容及影响因子划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区和亚区;以文化为侧重点梳理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遵循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的原则对典型拳种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和概括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运用地理环境的理论分析影响地域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提出,武术竞赛宜采用"打练结合"的模式,先比套路,再比对抗,由对抗结果决定最后的成绩。为避免体重不同对成绩的不公影响,比赛得分宜采用"点到为止,击中分开"的评分方式。经论证表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不但有助于解决当前套路比赛欠缺科学量化的评定标准,更能促使套路的发展回归武术的传统本质——技击,向艺术武术的大道迈进。  相似文献   

9.
周伟良 《武当》2015,(2):47-50
(接上期)三、其它问题除了上述之外,目前推行的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筛选"的拳种教程在《中国武术段位制》等文件中,均提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但无具体内容说明,而《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下编的"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出了包括12个拳种在内的"教程"内容,并强调:"这套教程就是段位制考试的统一内容,统一标准"。故而也有人誉其为"国标"。然而,作为"国标"的这12个拳种  相似文献   

10.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以多彩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技击内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卷上书写描画着灿烂的光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武术教育进行思考.文章提出:从历史中走来的武术教育,当前面临着传统文化缺失、练打分离等问题;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武术教育现状雪上加霜.文章指出,要客观审视,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抓住武术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以武术段位制为载体,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良性开展.同时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双向互动及校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提高民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1、对竞技武术套路特点的分析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与现代体育接轨后,武术遇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需要。按着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每个运动项目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则。传统武术有着众多拳种和不同流派,依据原国家体委组织八千余人进行全国普查的结果,分类归纳起来,仍有129个拳种。为适应国内、国际竞技体育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专业与否为标准可将武术教学分为专业教学和非专业教学,前者是后者的师资来源,意义非同一般。目前,武术专业教学在技术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体育的专项模式,存在弊端既大且深。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教育观察、教学实验、调研访谈等方法,围绕"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的逻辑线路,反思武术专业技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研究认为:武术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后由运动员到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对武术专业教学仍沿用专项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武术专业教学在视野和思维上不能局限于专项本身,而应立足专业的内涵;根据武术专业技术教学的目的,设计2种与之相匹配的内容选择,即拳种模式和跨项模式;教学内容的新设计带来教学方法、形式的新调整,由以往专项教学的"分割式""闭锁式",调整为"理法明"前提下与拳种和跨项模式相适应的"重整合""开放式"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对武术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产生和积累,文化模式及文化传播等角度探讨我国武术的特点.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中华民族这个大群体中,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的气候环境中,它的产生是生存的需要,有顽强的生命力;"打练一体"从纯竞技的角度讲是不切实际的,但作为一种文化实体延续,则必须坚持"打练一体"的模式;武术推向国际,必须坚持民族的特质,和保留自己的民族形式.武术作为文化传播,必须把握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
武术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传承;不仅需要理论,而且需要实践。武术的发展仅停留于"理论"保护却不能付诸于实践传承。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传承陷入了尴尬境地。武术拳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拳种模式与其他拳种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民间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武术段位制既有以考试内容系统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又有着以考试标准引导科学健身和逐步提高武术水平的作用。因此,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武术教学也是必然趋势。文章以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为研究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高校武术段位制课程实施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和外部条件(机遇、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考评制度、加强段位制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段位制课程教材、统筹段位考评机构等手段,旨在为武术段位制课程在高校更好开展,更广泛地被运用于更多高校的武术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武术段位制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武术段位制倡导的武德教育是新时期武术工作的改革重心和发展方向.武术段位制规定的套路内容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将武术段位制推广到普通高校,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展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必须构建高校武术段位制自己的"直通车"运行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武术段位制纳入高校的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段位制的技术考评体系和理论考评体系的分析,探讨了武术段位制在高校的实施办法,为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历史渊源、提出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回归之路的障碍。期望通过研究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为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以防止作为竞技项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受到武术技术本体的不相容性、竞技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及竞赛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高度一致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中较难进行协调与融合。因而,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将不利于武术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具体表现为技击属性的淡化与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对技击属性的制约,使得武术从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嬗变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武术的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而要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彰显武术的多元属性,保留整体性的武术的特色,则须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