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背景中不难看出,这是2010年青海省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葬礼现场.作为这个让人揪心的现场的一个特写,这幅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是面对灾难时人们的无助、无奈与亲情、真情的流露.除了画面中这对年轻夫妻的表情令人为之心痛外,这幅照片的亮点有三.  相似文献   

2.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3.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7,(5):F0002-F0002
虽然这幅照片拍摄完成距今已有三年时间了,但其作为一幅颇有深意的新闻人物照片,还是有些值得称道的因素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一幅照片的联想曹石延安时期留下一幅照片:毛泽东同志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毛泽东同志身着旧棉衣,棉裤两膝盖处各有一块补钉。看这幅照片,立刻会让人想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也可以说,这幅照片是对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艰...  相似文献   

5.
不是塑像,酷似塑像——这是孙振宇同志拍摄的这幅照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这幅照片今年七月摄于胜利油田。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每开采一吨油需要向地下注入两到三吨水。胜利油田靠近渤海湾,有的地方海拔不足一米,但淡水奇缺。要采油,就需在平地上垒起大坝,建造水库。垒  相似文献   

6.
请看本期《新闻通讯》封面这幅照片,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大海飞溅的浪花,战士撼天的呐喊,力聚千钧的缆绳……这是人与海的搏击,生与死的考验。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这幅《英雄的航天测量军士长张志宏》摄影作品,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荣获最高奖——现场人物肖像大奖,今年7月在京发奖并展出。这幅有气势、有力度的新闻摄影照片是怎么拍摄成功的?据作者谈  相似文献   

7.
在欣赏与评价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时,总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这幅照片好在哪里?怎样的照片算好照片?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往往众说不一,各执已见。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呢?这首先涉及到——  相似文献   

8.
这幅“左公柳”照片出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版的《西北揽胜》杂志,没有具体的拍摄时间,也没有注明拍摄者的名字,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拍摄地点是在陕甘驿道或甘新驿道上。 起初,我觉得这幅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近景是一条压着车辙的大路,两侧是伸向远方的密  相似文献   

9.
满洲里口岸国门前,原中苏边境会晤站旧址展厅陈列的这幅珍贵照片,记载着一段真实的故事。(现此照片珍藏在满洲里市档案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喧嚣一时的照片被人淡忘了,有些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这幅《山村娶来新媳妇》。 表现结婚,可以有很多的拍摄机会。一般都把拍摄的重点放在婚礼的热闹场面,如夫妻对拜什么的,因为这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有利于营造画面的喜庆气氛。这幅照片的作者山西忻州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杂志今年第一期封面上登出了一幅这样的照片:一个农衫整洁的小男孩趴在一位浑身泥水、满脸油污、头戴装有矿灯的安全帽的煤矿工人肩上,正在亲吻这位好象是刚从矿井里出来的人。这幅照片名叫《情深》,由安徽淮南矿区朱玮同志所摄,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摄影展览优秀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这幅照片对于不在煤矿工作的人来说,可能看不出其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地方,但对于下过矿井并对煤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想在人生之旅留些痕迹。当一个年代与另一个年代擦肩而过时,成功的太阳照耀着他。杨元昌拍过这样一幅照片——一所农舍的门槛上,一位老妪与一位女孩擦肩而过,女孩走向洒满阳光的户外,老妪则坦然走进昏暗。他把这幅照片题为《新旧递嬗》。这幅照片对杨元昌来说,也许含有某些隐喻。已  相似文献   

13.
周凤桥 《新闻与写作》2005,(3):F002-F002
乍看这幅照片——《矸石山上拾煤人》,可能一下子被画面上的天、地、人所吸引。细细品味,就会被带到照片的拍摄现场——平顶山境内的矸石山上。  相似文献   

14.
朱金平  邹森 《军事记者》2009,(5):I0002-I0002
仅仅就那么一瞥,我的眼球就被这幅《母爱·地震》的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它反映的是2008年8月3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后救援过程中的一个感人场面。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简称华赛)年度照片及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非常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06,(8):F0003-F0003
这是一张其“貌”不扬的照片:构图算不上精致,用光也谈不上考究;没有楚楚动人的表情,也没有精彩激烈的动作。但当你读着这幅看似平常的照片时,也许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张耐看的照片。  相似文献   

16.
徐斌 《新闻实践》2013,(4):F0003-F0003
新春之始,照例要评析荷赛照片。这一回,浙江日报记者储永志的《热身》获第56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这幅照片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又能产生回味的难得片子。它首先吸引人的是强烈的形式感、简洁的元素、愉悦的色彩、奇险的构图,呈现出的那种气质犹如妙龄女子的“静如处子、动若脱免”。更可喜的是,这幅照片除了拥有美丽干净的外貌以外,它还能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深度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徐斌 《新闻实践》2008,(12):F0003-F0003
在形象语言中,对比手法常常能起到一种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这幅《和以色列士兵冲突的妇女》,就是营造了强烈的形象对比,其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格外的提升。显而易见,这幅照片把形象的对比修辞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凝视《刘邓大军挺进湘西》这幅珍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的历史照片,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50多年前那场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岁月。  相似文献   

19.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20.
吴万里 《今传媒》2010,(4):66-66
其实,这一命题的讨论已持续很久了,最有名的是围绕1999年美国一记者拍摄的反映苏丹打饥荒的照片展开的。照片内容是苏丹机场一片荒芜的草地上,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地盯住一个饿得即将倒下的黑孩子。这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