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淀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于2002年9月,全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全面进入并滚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小学六年来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学生13万余名,参与实验的专任教师达6300多人。这个看似简单却不寻常的数字,使我们由衷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改革不仅在改变着基础教育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孩子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我院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1987年院教代会通过了学院制定的“教学改革两年设想”,为实现这一教改设想,筹集了拾余万元课程建设资金,学院聘请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热心于课程改革和建设,并能秉公办事的教师加上教务处副处长物资处副处长等9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其任务是有计划、  相似文献   

3.
全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研讨会于1988年11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60余人。国内许多著名的幼教界前辈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官员到会表示况贺,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柯持妮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词。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介绍苏、美等国课程研究的近况。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大会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小组讨论。南京师大青年教师郝和平所作的题为《课程理论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言以及他所介绍的南京师大教育系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名校校长以及《光明日报》《课程·教材·教法》和会刊、会报记者4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近3年来语文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人培养模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等。面对这项以新促发展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大事,做为教育发第一生产力的教育科研必须与时俱进,发挥其研先导、决策咨询、理论指导、实验探索等作用。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2002年4月28日举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议上明确指出:“推进新课程既要有饱满热情,要有科学态度。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课题要产生于课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要为课程改革实践服。要通过实验,鼓励教师、教研人…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低谷,必须实施课程改革.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以社会和人的需求为导向,作好需求分析,构建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7.
新疆兵团从2002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师于2005年秋在局部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进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近十年来,四师教育局认真组织实施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8.
人是附着于文化之中的动物,人的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课程改革是"文化"人的主体性活动。课程政策是"文化"人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内容标准和具体行为的规定。因此,课程政策制定必须遵循文化主体性。课程政策研究需要在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系统批判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局限,规划尊重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新路径,推进课程政策研究关注文化主体性,使关注文化主体性成为课程政策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主持召开的“农村小学、初中课程改革与试验研讨会”于1994年10月22日至25日在湖北武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吉林、四川、湖北等省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代表共和50余人,山东省诸城市也应邀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在这次会议上就本课题三年来特别是去年成都会议一年来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湖北省教研室主任彭咏松同志就课程改革的认识、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向大会作了汇报。强调课程改革处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课程设置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把现实的和长远的需要结合起来。由于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的课程自然也须不断作出相应的改革,因此课改革的研究与试验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宇宙新概念》作为武汉大学一门开设了二十多年的通识选修课,选课人数累计达3.5万余人。该课程2014年入选素质教育国家精品通选课,2016年开始在中国大学MOOC课程网上线,2017年获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称号,两年多来网上累计选课人数达5.5万余人。2018年入选武汉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本文就《宇宙新概念》这门课程所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其特点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来吸引更多学生选课,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13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系列研讨“行动研究推进课程改革”现场会在石景山区召开。石景山区安排了“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促学校特色发展”、“校本管理促学校可持续发展”三个分论坛,与来自全市各区县教委以及课改样本校的领导、教师180余人共同分享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与反思。2001年,石景山区小学全部参与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6年过去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教学论专业委页会第七届年会,1999年8月9日至12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20余人欢聚一堂,研讨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本届年会还邀请了台湾和香港的代表参加,台湾师范大学的杨深坑先生和香港教育学院的袁月梅女士,分别作了《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21世纪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为大会增添了新的色彩。本届年会围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当前重大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名校校长以及《光明日报》《课程·教材·教法》和会刊、会报记者四十余人,齐聚一堂,交流近三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初步成果,研究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为深化语文课程及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几年的实践、探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关键点还是在课堂,回归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为此,《江苏教育研究》专题版于2009年第5、6期推出"回归课堂"主题策划,聚焦  相似文献   

15.
<正>我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于2011年下学期全面推开了新的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许多老教学模式的弊端,但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具备五种意识。一、学习意识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要使学生学有所长,自己教有特色,就必须不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2020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在赣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会议由该校教科院承办。会议以“改革教育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全国24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会。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广西将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行选课机制和学分制,学生每年必须参加l周的社会实践,3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介绍了以“岗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做于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深入到课程改革的层面,才能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要进行课程改革,根本原因是因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已明确的告诉我们,要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必须改变。相对于目前科学的认识水平而言,学校课程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革?就目前环境下,学校自身在课程改革上能做什么?必须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对学校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认识之下,逐步建立学校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受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委托,中央教科所于1989年和1993年两次对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查。分析获得的130余万个原始数据和50万字的文字资料后,作者认为,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学校的运行状况、教育教学条件、教师的心态等五方面将对课程改革发生重要影响。结合中学化学教育,作者认为,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这里刊发的是作者《从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调查看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一文中的一部分,标题是编者另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