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俄伊犁交涉是19世纪晚期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清政府为索回被俄国武装占领的伊犁,经过十年交涉,终于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在此期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他本着维护清王朝疆土完整的原则,对交涉给予有力的支持。探讨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的变化,无疑将促进我们从历史角度加深对中俄关系的正确理解。主要阐述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探寻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进而揭示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3.
1879年10月,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后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导致崇厚伊犁交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崇厚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国内、国际等客观原因。清政府将交涉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崇厚承担,有失公允,事实上,真正对交涉失败负主要责任的是清政府本身。  相似文献   

4.
郑藻如是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第二任公使。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在美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关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交涉、关于洛士丙冷案的交涉、提议自禁华工赴关等。郑藻如华工交涉的事迹对华侨史及中美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法战争前中法之中越边境通商问题的艰难交涉和中法战争后两国一系列商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云南、广西边境通商,云南、广西得以参与到世界经济交往圈中;揭示了中法双方交涉主体的不对等是近代中越边境贸易畸形繁荣的必然结果.为当今中国与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间的平等协商,开展经贸活动,繁荣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1894年8月,法国税务司李约德在越南芒街被匪徒绑架。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处理的时候,却升格为关系中法条约的交涉。在交涉中,法国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蛮横地向中国索赔,几乎将这一偶发事件导致为战争。李约德事件的交涉,体现了近代中国弱国地位的苦楚。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参与指导了湖南的对外交涉,如教案交涉,开埠交涉和粤汉铁路交涉.通过分析张之洞在上述交涉中的表现可以探知其外交思想以及对湖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地方外交交涉机关的存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与海关道一起形成了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三位一体体制 ,地方督抚处于这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1910年 ,清朝政府在有交涉省份设立地方交涉使司 ,以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 ;1913年 ,北洋政府则撤销各省的外交机关 ,建立直属中央和地方交涉机关 ,但地方交涉机关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局面并没改变。地方官员办外交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因清廷始终奉行"外交在外"的政策,地方督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涉权限。广东作为清朝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地方督抚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清朝外交体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选取广东地方督抚这一典型,通过梳理两广总督及广东巡抚不断扩大的外交权限:监管口岸通商、处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订约、换约、租借交涉、华工交涉、筹议设领事、边界会勘、司法交涉及矿务、铁路等诸多方面,指出晚清时期广东督抚交涉权限的演变特点,分析产生这种权限扩大和权力下移的深层原因,即是传统观念及制度的影响、西方列强的入侵致外交事务纷繁及督抚个人才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总结督抚权限的演变为清廷中央政权的统治所带来的利与弊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琉球交涉是中日之间在19世纪后期发生的一次严重外交冲突。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在琉球交涉中反应较为软弱,这是中国在当时地缘政治形势下的无奈选择。晚清地缘政治的形势使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换非常艰辛,步履维艰;加之海防重点的选择及对琉球战略地位的误判;海陆疆危机的同时爆发;导致清政府在琉球交涉中底气不足,态度暧昧。琉球交涉在地缘政治视野之下对中国的国防战略,海权观念有较大的借鉴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国内外有关越南和平谈判的历史文献,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对越南和平谈判期间的中国因素做研究和分析。从1968年5月开始的美越和平谈判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越南抗美斗争的主要支持者中国所起的作用。随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从主张以打为主解决越南问题,转向赞同积极进行和平谈判,并力促和谈成功。在中国的说服之下,越南方面终于在美越和平谈判作出必要的让步而最终使和谈得以在1973年初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外交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参与大量的中美交涉活动,在这过程中他对中美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伍廷芳参与的中美交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我们能加深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美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乾隆中前期,还是晚期,清廷同安南关系仍未突破中国传统宗藩关系旧模式。乾隆中前期清廷对安南内乱的不干涉政策和对边界争端的羁縻政策,固能体现出清廷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但却更多体现为"天下共主"的"上国"心理。乾隆中后期双方冲突,以及清廷对安南阮氏王朝的最终承认,主观上虽不存在宗主国中国对安南内政进行干涉的心理,但客观上却构成了事实上的干涉。概而言之,这一政策既在清代中越交往史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又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6.
涉外商务谈判口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涉外商务谈判口译中,经常出现口译者“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现象。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对这种不忠实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18.
在晚清对外谈判中,界务谈判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要成功进行界务谈判,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帕米尔交涉的实践中,许景澄探索界务谈判之道,形成了自己的界务谈判思想。他主张:界务谈判应以地图为工具,以陈约为依据,以兵力为后盾,避免使用宕缓之策。笔者认为:许景澄的界务谈判思想具有其闪光点和历史进步性,对当代外交工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7年 12月 13日在日内瓦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WTO’sFinancialServicesNegotiations) ,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各国金融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1999年 11月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 ,该协议标志着中国加入WTO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中国WTO谈判的情况表明 ,预计 2 0 0 1年中旬 ,中国有望加入WTO ,该协议也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背景及内容进行了解、分析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农业贸易谈判于2001年11月展开,对农产品贸易多边体制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坎昆会议、日内瓦会议、香港会议及福尔克纳"模式"草案的提出.发展中国家从坎昆会议开始走上了谈判的舞台,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谈判的内容以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农产品贸易与发展、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待遇为主.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我们应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保护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