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唐宋之际,游方道士大量进入城市,在地域的分布上,主要表现为江淮流域城市、岭南城市以及北方一些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唐宋之际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兴盛以及科举制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方道士大量进入城市后,成为城市民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依靠对象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民众的信仰更加多元化了,而道教也因此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世俗化的色彩更浓了。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公验、过所是由政府以立法和法律形式加以确立和规范、对商品流通领域进行综合管理的政治制度,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并具有申请复杂、批给谨慎、检查严格的特点,是唐政府统治意志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客观上限制和阻滞了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唐宋之际,佛教广泛地渗入到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的信奉,表现为佛经的实用化,佛教神明的普及化,佛僧神异功能的日常化等。也有间接的折射,主要是指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了浓重的佛教因子,在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丧葬习俗、闲暇生活以及城市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从中既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市民众功利的、淡漠的、分散的佛教信仰意识,又显现出他们的佛教信仰意识中具有一定的虔诚性。从唐宋时期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形式和意识可以看出,佛教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化,是应该以它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5.
明初建立的试经度僧制度在明朝前期有效地限制和管理了全国的僧人队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军费开支、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明朝政府为了筹集资金缓解危机,以鬻牒度僧制度取代了试经度僧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唐宋对外开放的具体历史事实,通过对唐宋政府对外开放政策及措施、开放带来外贸繁荣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对外开放在我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所引用韩愈的《三星行》诗句存在的异文,并分析了唐宋时星命术(五星术、三命术)的流播、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善言“愁”,许多言“愁”名句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共计有3845个“愁”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春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以春草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词人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愁的意象来表现内心深处的万般愁绪。有的用春草表现愁的不可抑制,有的用流水表现愁的连绵不断,有的用柳丝表现愁的缠绵悱恻,有的用舟载愁以衬托愁的沉重。唐宋愁情词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含蓄、委婉、缠绵的意境,千年之下,得到了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1-44
南宋严羽标举宗唐抑宋的诗学理论,近人陈衍则在唐宋兼美的前提下强调宋诗的创新意义,二者观点相对立,但都未揭示出唐宋诗嬗变的原因。影响唐诗向宋诗转变的因素很多,唐宋人性情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唐人的情感自然而浪漫,未经雕琢;宋人的情感冷静而深刻,经过理性的澄汰。唐人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都是为我;宋人于自我的关怀之外,更有对国家与民族的忠爱。唐人多无法排遣悲哀与绝望的情愫;宋人因情感中融合着理性,更容易发现超脱之径。唐宋诗风之转移与此不无关系。钱锺书更为强调诗人的性情气质,指出此乃诗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朝代之别的影响尚在其次。  相似文献   

11.
唐宋女装既有沿袭又各具特色。唐代女装雍容华贵、性感大方,而宋代女装清新自然、典雅娴淑。唐宋女装风尚出现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唐宋社会变迁和服装本身的规律性变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宋时期民众的种种赛神活动、赛神仪式加以考释,并论及了归义军政府和佛教寺院 对赛神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继承史传追求真实的传统,在叙事时间方面,多采用缩写、省略等手法提高叙事效率;宋元话本的叙事时间以客观时间线索为基础,以顺叙为基本的叙事手段,按照底本时间(故事时间)循序渐进地讲述事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崇祯版、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为主要文献,参考陈岩《九华诗集》原注、陈蔚《九华纪胜》等资料,考察与整理九华山唐宋时期二十余位高僧的历史记录,略显唐宋时期九华山之高僧及其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5.
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与宋朝都曾实行过财赋的"上供、留使、留州"制度,其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中央财政对财赋的宏观调度方式;因唐宋中央集权程度不同而使这种财政管理体制产生变化与差异.  相似文献   

16.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7.
在晚唐诗歌发展史上,许浑是最饱受争议的一位诗人,从唐宋学人对许浑的批评中可窥见一斑:褒扬中夹杂贬抑。许浑的诗,在获得极高评价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否定的声音。唐宋对许浑毁誉参半的评论,拉开了长达千年的许诗优劣之争。这反映了文学风气的转变,以及文学思想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 "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在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中,宋诗研究在逐步推向深入,但宋诗的命运却是走向冷落的。这就说明:宋诗研究自有其价值,但不必过分推崇宋诗。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也同样是为人生.唐宋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读者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以及心理气质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唐宋词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