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文中的“(?)”字,就我们所见,主要有以下两种迥异的解释.一是晋崔撰释“(?)”为“旄牛”《庄子·逍遥游》:“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晋司马彪注:“(?)牛,族牛.”崔注与此合.其二是唐成玄英释“(?)” 为狐狸.崔说狗能执牛,似有悖于情理;故后出注本多采成氏之说.其实无论崔注还是成说,皆可商榷.  相似文献   

2.
《史记》三家注中有丰富的地理资料,由于注释体例不一,也不主于一家之说,三家注中关于地名的注释往往是非莫辨,地望难明,而当中所蕴含的宝贵经验亦因此多为人所忽略。《史记》“城父”三家注的注释即属此类。通过穷尽搜罗三家注关于城父的各条注释,分析三家注注释地名时产生混乱的原因,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家注注释地名的特点,以便有效利用三家注中的历史地理数据。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昌龄因有“明堂坐天子“之名句,历来被誉为“诗天子“.20世纪出版的一批较有影响的工具书、文学史及唐诗注本,凡涉及王昌龄的雅号时,大多以“诗天子“立目或称其为“诗天子“.然而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工具书或唐诗研究专著,却或取“诗夫子“之说,或以“诗夫子“为主而将“诗天子“作为一说并存.“诗天子“之说源自唐人《琉璃堂墨客图》,而原诗句图今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明刊本《吟窗杂录》中见其残本.因明刊本刊刻疏忽,误将“天子“刻成“夫子“,今人不当误从.  相似文献   

4.
《叔向贺贫》(初中语文六册)一文“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句仅作如下的注释:“(郤昭于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绛的地方被灭掉了。”据此注文,是“尸”注为“尸体”,还是“身”注为“尸体”呢?“摆”的意义是由何而来?这个句式属于何种类型呢?难以确定。笔者在两个初三班做了调查检测,没有一个学生理解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此注过简,对该单独作注的“身”和“尸”两词作了迴避,因此,虽有译文还令人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5.
明堂,从字面解,乃宽敞明亮之厅堂。在上古时代,明堂则是议论朝政、进谏纳谏或祭祀之地,之所以称作“明堂”,据说是取“明目达聪”之意。  相似文献   

6.
明云南本悟《韵略易通》中的“重韵”之说,历来受音韵学界所重视,但专家学者多作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辩。本文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金瓶梅》一书中找语言材料来证明“重韵”之说的确切合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相应的感性例子,希望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显示“重韵”之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遇到一道考查“曲尽其妙”一词中“曲”字读音的题,答案注为“qū”。笔者查了几种辞书,结果发现有注为“qǔ”的,有注为“qū”的,而释义则大体相同,作“委婉细致”解,全词意为“委婉细致,能把它的妙处充分展示出来,形容表达的技巧很高明。”  相似文献   

9.
庞荣瑞   《江苏教育》2006,(8A):21-22
何谓“严格”?我把它理解成规范及其执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规范。自古有“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之说。西方发达国家给人以明的感觉,无疑经历了规范化的艰难历程。我国在走向现代明过程中,也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等类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里的“四明”,历来的注释家,从他们选编的《历代文选》到“史书典籍”,不是把它注为“今浙江鄞县”就是注作“鄞县四明山”,而为数众多的古文选本竟干脆直注“今浙江宁波市”,这些均有违史实。古人所称的“四明”并非都确指今宁波市或鄞县四明山,它往往是泛指古代明州即今之宁波一带,根据朝代的不同,有时还包括今舟山、绍兴、台州的一部分。所谓泛指,究其原因有二: 据《雍正宁波府志》载:“……四明之  相似文献   

11.
"名堂"一词多见于口语且意蕴丰富。文章通过分析"名堂"和同音词"明堂"的联系、"名"和"明"的混用情况以及"名堂"一词大量出现的时代和使用特点,得出"名堂"的流行与明末清初兴起于江南一带的昆曲习俗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明堂”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礼记》之中有《明堂》篇,其它的经典也涉及明堂问题。传统的经学理论自战国秦汉以来,不仅渗透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中,而且被道教所吸纳,成为道门中人建构养生技术的一种符号框架。不论是道教的内丹术还是存想养生法门,都打上了“明堂”的思想印记。  相似文献   

13.
说“质”     
质繁体作“”,《说文》:“以物相赘也。从贝,从斦,阙。”以物相赘(即两方交换财货),故字从贝。然字何以又从“斦”,许慎当时已不得其解,只好暂付阙如了(段玉裁《注》:“阙者,阙从斦之说也”)。查《说文》又收“斦”字曰:“二斤也,阙”。竟又是一个“阙”!看来这“从斦之说”要成疑案了。幸亏段玉裁为“斦”字条写了如下注语:“《尔雅》、《毛传》曰:‘斤斤,明也’,盖其义与?”段先生的语气虽然不肯定,但这里所说出的,实在是破的之言。 斦,即所谓“二斤”,亦即“斤斤”,乃聪明鉴察之义。《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曰:“斤斤,明察也“。《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引申为过分较于细事,今有成语“斤斤计  相似文献   

14.
贺树军 《教学考试》2022,(28):28-30
<正>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没有标点的,因而“明句读”成为古代受训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极重要的一步。《三字经》里有“详训诂,明句读”之说,韩愈《师说》中也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说法,可以说,“明句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修炼的基本功。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诗名篇,其中尤受赞赏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在前句的诠释上则向来意见纷纭。清人赵殿成对“孤烟直”的笺注即兼采“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之说与“边外多回风”,“袅烟沙而直上”之说,并存而不定于一。当代有的选本,又补以“炊烟”说而一并存疑(注)。  相似文献   

17.
焦循是清代经史小学总纂,将其《孟子正义》与赵岐《孟子注》相比较,可以知见赵氏注疏的方法与成就。仅就《孟子题辞》而言,焦疏有而赵注无之20余例。为研究古代传注家书序体裁和古代逻辑思想及其晚明后新见提供了理据,对俗字、通假字、词组、名物词的训释平实而不妄牵。体现了宗汉之说的汉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朱熹注的《诗集传》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书,明清以来流传极为普遍,如此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也随之深入广大读者的认识。朱熹之说出,一般学者大多摈弃了郑玄之说,①而以朱说为依归。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朱熹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课本《冯婉贞》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课本上注“急逐弗失”为“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掉了!逐,追赶。”在此,课本虽未明注“失”,但从译意中不难辨出,其义为“跑掉”无疑,事实上此注不妥。质疑二是“于是众人竭力挠之”的“挠”,课本注为“阻挡”。疑三是“纷纭拿斗”的“拿斗”,课本注者把它视为一个词即注为“搏斗”,这些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