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的清明节似乎比往年来的要早。其实季节的更替只是自然界的正常变迁,或许是心境的原因,这种悲凉的感觉早已袭来,这时总让我们想起本刊的前任主编张赫玲老师。去年的此时,她还常常出现在眼前,或与我们在楼梯偶遇,虽然病魔缠身,仍然一脸的微笑,一样的坚强。而如今,却与我们阴阳相隔,春天已来I临,不知她的墓上是否长起了青草。世事的变幻,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生有两个青春:一个是生理青春,一个是职业青春。人的生理青春是有限的,不过二三十年;而职业青春则因人而异,可以很长很长。我想,我的职业青春也许可以保持50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业青春。”  相似文献   

3.
我于去年4月离岗卸任,有友人问起:“你当了19年老总有何体会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除了尝尽“成、酸、苦、辣、涩”外,还有一份难以忘却的清甜一那就是在中国地市报的大家庭里得到了温暖,结交了朋友,增长了才干,鼓足了实劲。不妨概括为“三个来”吧!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有两个青春:一个是生理青春,一个是职业青春。人的生理青春是有限的,不过二三十年;而职业青春则因人而异,可以很长很长我想,我的职业青春也许可以保持50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业青春。”——摘自本文主人公的话  相似文献   

5.
6.
“旧社会有一个说法,叫‘记者少爷、编辑老爷’这话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记者要能跑、多跑,与各色各样的人接触,到处采访,钻头觅缝,甚至吃不好,睡不香。年纪大的人跑不动了,确实会吃不消。而编辑工作则相对比较安定……”在李普同志的家里,他正在辅导研究生。对于这位原新华社副社长、现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的  相似文献   

7.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8.
刘习良:1936年1月出生于天津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1960年11月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工作。1982年6月,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1990年9月,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主任。1991年5月,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1997年10月,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并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出版有《追求集》、《探索集》和《冷热集》等著作。  相似文献   

9.
采访途中的思索中国青年报是与这样一连串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光辉的名字所代表的精神,伴随着几代青年的心灵发育、成长。人们还记得:50年代的纺织女工郝建秀,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回家务农的新一代农民徐建春;60年代的雷锋、王杰;80年代宣传的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勤奋攀高峰的张广厚,青年的楷模张海迪,向不正之风挑战的陈爱武……人们都还记得这些名字,这也许是历史对青年报人的一种褒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市报人》2005,(12):11-12
各理事单位、各常务理事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组织管理条例》和本会章程的有关规定,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于2005年10月21日至23日在河北石家庄市召开了第五届理事大会,圆满顺利地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事宜。新选出15名正副会长和秘书长,100家常务理事单位。与此同时,在第五届理事大会暨五届一次常务理事大会上,对研究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地市州盟报业的发展趋向和需要,共设置12个专业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协调地促进研究会的工作,本着研究会副会长兼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原则,会议决定对正副会长、秘书长以及100家常务理事单位的分工作以下调整,以便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爱好者》月刊即将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去北京访问了戴邦同志,请他就办好新闻业务刊物问题谈谈想法。我们坐下来后,他把上午我留给他的《新闻爱好者》简介拿出来说,我看你们要办的这个刊物,栏目设计不错。当我告诉他《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通讯》改刊,仍然是月刊时,他笑着说,这很好,刊名挺贴切,希望你们下功夫办好这个刊物。戴邦同志今年68岁,刚刚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专心致力于《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的撰写和组织工作。他说,这本书条目很多,难度很大,是很费功夫的一件事。本想腾出手来写一点别的东西,但是现在还办不到。  相似文献   

12.
13.
听说韩劲草同志早年曾做过新闻工作,我慕名找到韩老,想请他“谈谈传统”.不料韩老谦虚地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很短,关于我没有什么好写的,随便聊聊倒可以。”于是,应约在一个上午,我走进了他的客厅。客厅里光线明亮,摆设简单。一张茶几,几副沙发,墙壁上挂着已故文化部部长、中顾委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五年三月,苏联邀请梅兰芳赴苏演出。在迎接梅剧团的专轮上,有一位二十二岁的《大公报》记者同行。船在海参崴停泊后,这位年轻的记者冒着北国的严寒,穿过广漠的西伯利亚,来到当时举世瞩目的红色首都莫斯科。在那里,他荣幸地见到了高尔基和罗曼·罗兰,访问过普希金、托尔斯泰的故乡,寻踪着其他俄国文学巨匠的遗迹,勤勉地从事着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  相似文献   

15.
有幸见到陈原同志,距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中间隔了六年多漫长时光。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对学者的仰慕,在一个隆冬的北京的早晨,在他温暖的办公室里,变得充实而富有激情。陈原同志一往情深地和我谈起出版的事,使我惊诧他对出版事业的熟稔和热爱。的确,像他这样,学者与出版家集于一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出版现状的评论开始。出版形势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四月的古城西安,杨柳吐絮,桃花绽红。我们应约沿雁塔路去一条小巷访问李沙铃同志。 早在50年代,沙铃同志就从事青年报刊的领导工作,后足迹遍布大西北,曾担任青海日报总编辑、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在他主管省委新闻宣传工作时,我们常向他请教。这次我们专门采访他。他却谦虚地说,我年岁已大了,没什么可写的,要多报道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 沙铃同志放下手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张姝 《出版经济》2005,(6):24-25
青春图书在近年来的书市上一直独领风骚,到2004年更是大放异彩,在各个畅销榜上居高不下。作为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成功。在远离了五六十年代《牛虻》、《红岩》、《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辉煌,现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出版人又是如何看待青春图书的?  相似文献   

18.
四月中旬,在北京市东城区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我们访问了作家王愿坚同志。这位长期在部队生活的作家所特有的直爽、热情,使我们一见面就象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您现在忙什么呢?”我们直截了当地问。“这不,刚写完电影剧本《草地》,制片厂正在赶拍。”他轻松地回答。原来,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一部反映长征伟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片。这个任务落到了王愿坚同志的头上。时间紧,任务急,这部影片要在八月底赶拍完毕,从完成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随着业余写作的深入,碰到了许多个人难办的事。如为了写得真实,我设法多去采访、核实,但有的同志不愿接待,有的还说谎,以致我多次碰壁和稿件失实。请问:怎样去采访才能达到目的? 长春某部学员吕立新吕立新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来你的信,问及怎样使被采访者乐于接受采访和避免失实的问题,我想  相似文献   

20.
在新华社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他带着微笑,招呼我们围着他堆满文件和报刊的办公桌坐下来,就热情地谈起了我们共同关心的新闻话题。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位68岁的老人,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工作那么繁忙,仍在不断地致力于新闻业务的探索,并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见解。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新闻要向散文式方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