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童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2):124-126
女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半数承担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如何提高女教师的素质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女性的传统看法。提高女教师的素质才有可能。本文通过分析优秀女教师的素质特点。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培养女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女教师性别意识与素质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重视女性教师性 意识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女教师思想素质,母亲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女性素质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女教师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素质培养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刘艳 《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4):98-99
独生子女教师已经逐浙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影响到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教育行为的实现.本文针对当前独生子女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群体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强独生子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加强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是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公民、实现教师发展专业化、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诉求。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调查分析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现状(1)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整体上认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边远地区300名在职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基本表现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边远地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边远地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普遍较大,24.1%的女教师体验着重度的职业压力。(2)边远地区初中女教师在职业压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女教师;主科教师在考试压力和工作负荷方面压力显著高于副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在考试压力和工作负荷方面压力显著高于非班主任教师。(3)部分女教师面临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冲突,尤以研究生学历女性为最。(4)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前提,增强自我职业压力管理能力是缓释教师职业压力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和特点探索安徽省教委师范处夏业柱探讨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对于未雨绸缪,及早改革师范教育,优化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下述几个方面,对我国21世纪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及主要特征作初...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加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网络环境下对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提高教师素质在满足农民工对优质教育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民办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发现当前民办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课程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较低;民办中小学教师素质在教师所在的民办学校类型、性别、工作所在地、学历、教年、职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应切实监督民办学校招录具有基本资质的教师,重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疏导,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9.
探讨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对于及早改革师范教育,优化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下述几个方面,对我国21世纪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及主要特征作初步探索。1.高学历高学历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美、英、日等国家连小学教师学历也要求达到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发展中国家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目前要求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毕业;初中教师达到专科毕业,高中教师达到本科毕业,这对于本世纪普及型基础教育来说尚能适应,但对下个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师的职业情感、知识需求、能力欠缺、教育教学科研和身心负担等方面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此从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若干对策,主要是: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加强教育专业训练;,致力于综合化和个性化教师的培养;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注重教师身心保健。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模拟教学存在紧张、自卑、自负、畏难、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教学中,采取科学的矫正策略,扫清这些心理障碍,培养他们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创新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师范生优良教学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亲子良性互动提供了特殊儿童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完善的生态化环境和强大动力,家庭的支持及其与学校的合作和互动就成为随班就读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和基础条件。在随班就读中,通过立法保障、家长学校、家校合作和家庭赋权等途径可以使家庭参与教育决策、提供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训练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参与随班就读学习与教育训练,从而对随班就读的顺利展开和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格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激烈,健康人格问题显得十分尖锐而突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呈加强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是智、情、意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健康人格的教育应遵循早期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教育及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原则;并应从自我意识、科学意识、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意志品质等五个方面来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14.
双性化人格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拥有双性化人格者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充分的理由发动和维持人际交往,并且有较强的能力保障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对双性化人格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个体、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性。早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认为不同文化的儿童教养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30-40年代,该学派对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进行研究,60年代后,则转向对文化内部的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通过回顾"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对当今教育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几点启示:应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文化氛围,开展性别教育,引入科学的性教育,利用新媒体实现共同学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质。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教育、科学培养和陶冶训练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独立学院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的兴起,独立学院贫困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在这个群体中间,由于资助政策缺失、经济和就业压力过大及个体因素等原因,一些贫困生出现了自卑、焦虑、狭隘、封闭、叛逆、人格缺陷等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及道德养成起着积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制度文化、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环境的功能不断弱化,给道德教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文章就如何重构道德教育环境,加强道德教化提出一点思考,以引起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的误区和模式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向性偏差、操作性失当和结构性失衡、职责定位不当及与学校教育没有明确分工是家庭在参与现代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几个误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教育应尽快突破自身误区,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既相互配合、又各有职责分工的协调互补的新型协作关系模式。家庭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主体,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完成独特的教育职能。建构新型协作关系模式,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事业”新概念,家庭教育责任与范围应定位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创造性与技能特长,帮助孩子“补差”与“补缺”。  相似文献   

20.
The need for rehabilitation and school counselors to develop more productive relationships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such relationships might be facilitated by the two disciplines sharing mutual courses in graduate school.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following subject material be considered in developing these mutual courses: (a) educational-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b) personality theory, (c) history of counseling, (d) counseling as a generic base, and (e) practicum training. Other benefits of such a curriculu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