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把议论汇入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说,恰到好处的议论,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如下几个作用。首先,有助于表达或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已成定局、故事情节结束之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哲理化,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如《故乡》的一段议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和闰土“隔膜起来”,宏儿和水生却“一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4.
“预习提示”的 1、2段 ,告诉了我们《故乡》的主题 ,而《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进而把握课文主题。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师生讨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闰土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有鲜活故事美好的海边景象  以“兄弟”相称活泼、健康、重友情是个“少年英雄”中年 :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红  一顶破毡帽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  以“老爷”相称穷苦、无奈、像木偶人像石像  闰土形象———从…  相似文献   

5.
《故乡》中使用省略号的次数非常多,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闰土的话语中有14个省略号,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其余10个在“我”、母亲和宏儿的话语中。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中,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纵观全文闰土的语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话语中都有省略号,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先来看看少年闰…  相似文献   

6.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说话放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仿佛“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但是到了中年之后,却变得语言迟钝,沉默寡言,仿佛木偶一般。对此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中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小说已陈说详明,毋庸赘述。中年闰土见了阔别多年的“我”,为什么没有作声,而问起他的家境又“只是摇头”呢?以言者之见,经封建制度无情摧残后的闰土,如此举动更符合人物形象,更能有力地表达他心中的苦楚,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故乡     
角度之一:《故乡》中的对比。这篇小说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总体上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握好这个角度,既可以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主题思想,又能从写作特色上深入领会文学大师的神来之笔。教学方法与过程:启发入题:《故乡》处处有比,这种多方面、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作品主题。同学们找一找,有哪些方面的对比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课文中所有的对比,如少年闰土和成年闫土的比,“我”和国土前后关系的比,杨二嫂前后生活的比,故乡前后情景的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比等。然后启发学生对各个方面的对比作具体分  相似文献   

8.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善于在小说中运用议论的作家。有的作者,因为文思的阻塞,不得不乞求议论;有的作者,则为卖弄才学借重议论之力。鲁迅与他们不同,他是把议论作为艺术上的追求,为小说创作服务。这样说,是因为象《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典范之作议论的成份较多之故吗?笔者以为这当然不能忽视;但更主要的是,这些作品中的议论以多样的形式、隽永的意味、斐然的特色,为作者精心描绘的艺术画卷增添了令人瞩目的光彩。审美感受表明,鲁迅笔下的议论作为形象创造的  相似文献   

10.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通过写故乡人们(重点是闰土)前后二十多年的变化,来揭示病态社会的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写了故乡什么变化”,是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既不能仅仅依据课后练习提示而局限于闰土与杨二嫂外貌、语言等具体变化,也不能如许多分析文章那样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12.
【妙点呈现】《都市精灵》这篇随笔,为了达到对主题表现的最佳效果,又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及语言表达上尽显高手之能,“纵横对比描图景,要言议论明主旨”成为本文最大的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文中体现“对比”和“议论”的相关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透文章,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语句、语段,探究作者的观点成因和态度倾向。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一篇兼具小说与散文特色的作品。作者把对客观人事的生动描绘与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有机地交融,使童话般美妙的境界与琐屑的世俗生活相互映衬,加上思辨性的议论,使作品富于历史深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文中多种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更给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哲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者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1960年箭鸣  相似文献   

16.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杨义曾这样阐述《故乡》的主题思想“:以时间的流逝,徐徐地展开一幅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画卷。“”小说采取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少年闰土和饱尝艰辛的中年闰土这两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产生了一种连贯、呼应、对比、暗示的综合效果,深刻地显示了这位勤苦农民的悲剧命运和他灵魂中令人震栗的变化,使人惊心动魄地体味到:多子,饥荒,苛捐,兵,匪,官绅,把闰土磨难成一个木偶人了。”曾有教科书的编著者在课文前作了这样的“提示”“: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按照“我”回乡的时间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展开情节的。那么,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是“我”还是闰土?我们认为文章的主题(见课本注解①)给了我们解开这道题的钥匙,根据主题去推断,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闰土而不是“我”。因为小说歌颂的是闰土(少年时期闰土〕;同情的并“怒其不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