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的诗歌中不仅呈现出诗情与画面的完美协调,往往还包含着无限的哲理与韵味,即王维的人生之“道”——禅宗思想。文章从佛教“空”与“有”的关系、“胜事”的三重审美境界以及诗中蕴含的人生妙悟出发,围绕画面与人生哲理对王维禅宗诗展开深层次解读,为教师完整而有意味地呈现课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空’与‘静’是佛教最高的审美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以佛教的宗教意蕴作为理念内涵,对压抑而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和哲学的阐释,悠游于天地获得大…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4.
王维一生与佛教结缘,是一位坚持严格坚持宗教实践的“诗佛”。在他的诗里处处贯穿着禅宗放下执著。平等无碍,任运随缘的“自然”观念。这种禅意主要表现为动静一如的观照、恬淡自然的文风和自由无碍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王维(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均出自王维之手。王维中年以后写的诗具有浓郁的“佛性”,后人称他为“诗佛”,享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的盛名。王维的笔下,自然之景为什么被描摹得那么空灵静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佛教禅宗文化对他的影响谈起。佛教于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我国,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朝。唐朝时,佛教对生死关系的深切参悟和对世界本质的透彻理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时的不少诗人,如柳宗元、贾岛、白居易等,都有一定的佛教情缘,都曾与寺院禅林的僧人有过很多交往。  相似文献   

6.
王维借助他深刻的宗教体悟和诗家的灵性,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远韵的诗歌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影响,王维可能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王雏。然而,王维也毕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儒家思想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试从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盛唐的三大诗人之一的王维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由于母亲的影响、仕途坎坷及亲人的离世,王维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禅宗愈来愈深的影响。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佛光禅影就是受到佛教禅宗影响的表现。这些渗透着佛光禅影的诗歌阐述了佛教禅理和王维的禅居生活并营造出了禅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艺术思维与佛教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构设了一种“诗禅合一”的静境美。  相似文献   

9.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的教育、官场的失意以及情感的失落,使他的一生都与佛教,尤其是其重要流派禅宗关系甚密。王维诗风清新自然,有一种空明之趣与空静之美,而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心境与诗境,由于受到禅宗思想的浸染,具有深厚的禅宗底蕴,从而呈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臻于“字字人禅”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位“诗佛”,他内心的虚静使他将自性、物性、佛性、诗性都融入到澄明静美的大自然本真体验中,从而获得“自然”的圆满、和谐。可以说这恰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诗的本真性,是大乘佛教的圆融与中国本有的“天人谐和”理念的巧妙化合,在山水诗歌的艺境创构上的诗性体现。本文试从王维的人生哲学、诗歌创作、审美体验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本真性——和谐。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王维都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诗人,表面上看,二者都在追求一种自在洒脱、任真自得的境界,但在精神内质方面,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儒道思想为精神支撑,主张委运物化,顺应自然;而王维以禅宗的空定之境为最高追求,诗风空灵澄澈,超然物外,虽为景语,句句皆禅语。  相似文献   

12.
李贽,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思想界独树一帜的巨人,以他那反抗封建道学的“叛逆”思想而著称于世。同时,他又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在家居士,对佛学经典、特别是佛教中的禅宗教派的思想有相当的理解和钻研,因而其学说颇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他在哲学思想上对于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吸取和发挥,并以此作为他与封建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抗衡,阐发其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种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3.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深深打上了禅的印记。所以,尽管以禅喻诗的理论在宋代才开始出现,而禅与诗的联系则在唐代便已发生。此时,禅宗迅速发展,已渗透于其他各宗派之中,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也愈加为  相似文献   

15.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18.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诗佛”的称誉,但是通过对王维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仰的不是一种纯粹的佛教,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佛教思想,而是一种融合了道教的复杂思想。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自幼好佛,有其家庭的影响,更与当时社会崇尚佛教以及唐王朝采取的儒、道、释三教调和的统治政策有关.他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并被贬往永州,对佛教禅学崇奉益笃.他既受“统合儒释”思想的支配,也更需要利用佛教禅宗的“心静土静”来排遣身心的苦痛.他的佛教禅学思想对其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大量的释教碑铭文中直接宣扬佛旨,或以儒释思想相同之处来阐释“统合儒释”的思想;二是在大量“序”“记”类文章中,或“就佛言佛,不入佛语”,或以写景、状物、记事为佐表述禅意,或于辟佛的论辩中论述禅法;三是在一些山水游记和诗作中,显露出禅意.禅宗的“静心”宗旨和空泠静寂、闲淡自然的禅机与禅趣形成了他“旷如”“奥如”、清新峭厉的文风和峻峭幽厉、澹泊古雅、清劲纡徐的诗风.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王维“趋附”李林甫一说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昌武先生在《唐代文学与佛教》一书中,曾提出王维“趋附”李林甫的问题。他认为,王维“对黑暗现实容忍、忍让”,发展的结果,是“不分善恶,甚至支持作恶”。他以王维的《重酬苑郎中》一诗为据,指责王维“结交了李(林甫)的书记苑咸”,诗中的“‘丞相’指李林甫。……以李林甫比曹参,不只是比拟不伦,而且是谄谀过分。”又以《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一诗为据,指出:“只要是对李林甫在开元后期到天宝初年的活动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些谀词与事实相距多么遥远。”因而得出王维对李林甫“趋附诌媚”的结论(《唐代文学与佛教》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