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创造性复述,不同于一般重复性复述,而是调动学生的表象贮存,根据课文内容的提示,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形象。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发展课文的情节,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领会,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低年级学生创造性复述训练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变内容,创造复述《狐狸和乌鸦》(三册)讲乌鸦由于爱听奉承话而被狐狸骗取一片肉的故事。教师在总结乌鸦受骗上当原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乌鸦在狐狸说奉承话时,想到这是狐狸的诡计,那么它会怎样呢?指导学生借助想象进行创造复述。  相似文献   

2.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3.
苏渊 《云南教育》2005,(19):17-18
《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给狐狸扣上“狡猾”的帽子,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有的说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这种见解很有创意,予以鼓励。  相似文献   

4.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保卫童心     
正这是小学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师正在讲《狐狸和乌鸦》的文章,课堂进行得很顺利。狐狸用自己的甜言蜜语骗到了乌鸦,乌鸦一张口,小曲还没有唱起来,嘴里的肉就掉了。狡猾的狐狸衔起大肉,高高兴兴地走了。孩子们说,千万不能做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否则很可能会失去一切,可怜的愚蠢的乌鸦就是例证。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孩子们设想,假如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乌鸦依然在树上,乌鸦的嘴里又有了一块肉,故事会怎么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语教研课《狐狸和乌鸦》,教研的主要议题是:阅读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7.
《狐狸和乌鸦》学法指导设计李梅成(安福县平都一小)一、教材特点《狐狸和乌鸦》这篇讲读课文是童话故事。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的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全课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段讲乌鸦和狐狸是近邻;第二段讲乌鸦给孩子找到...  相似文献   

8.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份教学案例:《狐狸和乌鸦》。一、启发学生,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寓言故事,并且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配乐朗诵或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目的是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听"中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听"的能力。)师(提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狐狸骗得乌鸦一片肉)(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师(过渡):狐狸是怎样骗得乌鸦的一片肉的?乌鸦又是怎样失掉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会懂得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狐狸和乌鸦》一课中 ,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 ,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 ,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 ,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预设框架 ,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 ,最后使乌鸦“动心” ,受骗上当 ;有的说狐狸很“聪明” ,而且很有“坚持性” ,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 ,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 ,由向乌鸦问好到…  相似文献   

10.
杨兰娥老师在课堂中观察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  相似文献   

11.
杨兰娥老师在课堂中观察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  相似文献   

12.
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问学生:“狐狸用赞扬的语言骗取了乌鸦辛辛苦苦叼来的肉,狐狸心里美滋滋的,乌鸦却后悔极了。那么,当乌鸦再次叼来一片肉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学生答:“乌鸦肯定不会再上狐狸的当了。因为乌鸦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会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4.
倪红琴 《教育》2014,(9):48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不应缺少道德判断续写《狐狸和乌鸦》是小学作文中的老题目,从二年级学习课文《狐狸和乌鸦》开始,这篇作文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小学中高段的写话、小练笔、习作等训练形式中。从笔者执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笔下的狐狸越来越狡猾,狐狸讨好乌鸦的话越来越肉麻。有的狐狸说:"乌鸦女王,您的歌声甜美动人,您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歌后,百灵鸟都望尘莫及。"有的狐狸说:"亲爱的乌鸦,黑色是永远的流行色,您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6.
《过桥》主要写雷锋小时候上学,有一天下大雨,雷锋主动背几个小同学过桥的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全文共分两小节,教学中我们紧扣了几点: 一、整体入手,精设课堂结构在备《过桥》这一课时,我们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插入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听说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训练的设计,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遵循作者思路,适时安排各种形式的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7.
(征文选登)习作内容 :根据《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思路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训练目的要求 :1 以故事内容为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启发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能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说 ,按照提示写出来 ,把故事“续”得更精彩。作前准备 :学生弄清原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狐狸、乌鸦、肉、大树的头饰。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启发学生想象 ,先说后写。1 学生看《狐狸和乌鸦》故事的动画片 ,讨论 :狐狸是怎样引诱乌鸦上当受骗的?说一说。2 乌鸦上当受骗了 ,它会想些什么呢?先说后写。(…  相似文献   

18.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一、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还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其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像一口清泉。比如:我借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让学生续写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的情景。如果写乌鸦衔着食物又遇到狐狸,狐狸再施计骗乌鸦的食物,乌鸦接受教训,没再上狐狸的当。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有些语文课听下来,常让我唏嘘不已。《狐狸和乌鸦》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课堂上,老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揣摩狐狸三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听着孩子们越来越惟妙惟肖地模仿狐狸极尽狡诈之本能的语言,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是以“读”为本了,以学生为本了,可在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呢?孩子们口头上会说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实际上,他们在入情入境的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堂上,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引导孩子体会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课堂里,本应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工具。教师的循循善诱不过是要引出既定的答案,学生的一次次试答不过是在猜测教师的思想。如一位小学教师教学《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乌鸦住在树上,狐狸住在洞里,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一件什么样的事?(2)狐狸想了一个什么方法骗走了乌鸦嘴里的那一片肉?(3)乌鸦被骗后,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不难看出,这样的设问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了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这样的课堂里,见不到学生主体的影子。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少思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