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是不太好教的。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百草园的乐趣;又要让他们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会精心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的课的确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的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编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是这样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读了以后,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印象?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道思考题实际是暗示学生,作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  相似文献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4.
一、宏观把握到位。阅读一篇文章 ,必先让学生通览课文一、二遍 ,从整体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何种文体 ?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在学生通览全篇后 ,首先让他们明确文体是小说 ,再和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按文体归类比较 ,得出三类作品 :散文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议论文(又称杂文 )如《友邦惊诧论》 ;小说类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这样的题材 ?(根据课文提示回答 )  二、选点精读到位。在第…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如何做到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教改先锋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改进和创新,课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面就经典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我是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先讲百草园,再讲过渡,引出三味书屋,最后总结。虽然看上去整个教学的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我的课堂教学走进了以下几点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在讲授"雪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无意中听到一段这样的对话:“我们孩子适应能力不行,她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们孩子说他倒是挺爱听也能听懂老师讲的课,可自己一做题就又不会了。”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的思路是什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围着我们团团转,一旦离开老师就束手无策?我陷入了思考之中。马上就要开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了,阅读完两遍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出来,并与我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作了比较。学生提出的问题:1.文章写了作者在百草园自由自在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再认识●陕西田建德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和《教师教...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从教师教读"这一篇"文章到学生自读"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跃升,让统编本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真正落地生根?文章以教师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课文为例,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体例和"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框架,来寻绎学生自读《朝花夕拾》"这一类"散文作品的方法,让学生的"1+X"群文阅读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0.
语文老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搭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平台,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拓宽课外阅读的空间教师应当是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一座桥梁,提示学生从图书馆寻找优质阅读资源,丰富自己的阅读量。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特性和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而巧妙地与图书馆发生关联,从而形成借书、读书的好习惯。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延伸阅读空间,找到阅读线索。如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提示学生这篇课文是从鲁迅先生的…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色。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让小孩子整天蹲在百草园里翻砖堆、拔草根、捉小虫,任其自流,不施引导,就是适合儿童心理,促进“儿童智  相似文献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饱含作者深情的回忆文章,也是初中教材中历经几十年依然能激起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的传统名篇。对于这样经典的传统名篇,往往由于“太熟”,可资借鉴、补充的内容过多,反而教起来左右受掣,难入佳境。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的丰富蕴涵及其教学处理云南曲靖师专方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阅读、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发现鲁迅先生常用一些看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的闲笔。但对这些文字仔细玩味起来,却又觉得是作者的用心精深之处,绝非多余之笔。现不揣简陋,举出数例,略陈管见。先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知道此文主要是通过回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阶段的生活来表达主题的。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各有一处“闲笔”。开头在说明百草园后来的归属时说“:现在是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据课文注释:朱文公的子孙是指一家姓朱的人家。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读了课文注释,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一些记叙鲁迅先生事迹的短文,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完整地学习的鲁迅作品,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这两篇。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一年级重点在培养记叙的能力。第一册课本中安排了六个记叙文单元,前五个单元各有分工,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记人,有的侧重写景状物,由简到繁,步步深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这两篇课文所组成的第六个单元,则是由简单记叙向比较复杂的记叙的过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于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二是认为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后者。但是,笔者在讲授时发现,这篇课文的主题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化,那就是:作者以委婉的笔触否定了自然状态下获得文化知识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以含蓄的笔墨肯定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和实效。这篇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百草园,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在这两部分中,写了六件事,每  相似文献   

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人教材,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已教完了。这堂课,卞老师按照课文后面的练习三,指导学生如何背诵,他决定以第二段(从“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椹好得远”)作为指导的重点。学生平时在背诵中,漏字掉句很多,前后常常颠倒,经常用自己的话代替课文的语言。象描写百草园这段文章,如何使学生能津津有味、有条不紊地背诵出来呢?卞老师昨天晚上坐在办公桌前,一遍及一遍地默诵着这段课文,还不时地把书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意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忆人记事类散文中的名篇,但因成文年代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隔阂,以传统的单篇阅读形式讲授这篇课文,不利于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因此,本教学设计采取群文阅读的形式,师生围绕议题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延伸、对比,通过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关联文本的选用方面,首先,以教材为主,将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涉及到作者鲁迅四段求学经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两篇文章作为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看图作文。课文重点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板书设计体现了文章叙述的顺序: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书屋的陈设→“早”字的来历,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