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陶永飞 《考试周刊》2014,(90):183-183
班主任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做到以"亲"为主,以"勤"为辅;要为人师表,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言出必行;要培养好小助手,充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先学的基础上顺学而教,要少教多学,把控好"教"的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洁、科学、有效;要增强导学意识;要将"个别教"与"整体教"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身体力行,更要行胜于言;要知其难,更要行克难,即知行合一:一是做学问——会读"无字"书,要有道德情怀、有法治意识、有学识底蕴;二是做教师——能引"生活"源,要能开发生活课程、能讲好生活故事、能引领生活旨趣;三是做真人——善成"人生"事,要用心,更要有匠心。唯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制心一处。  相似文献   

5.
我省普通高中从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的角色,积极探索"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谋求新的提升。打造高效课堂,从微观层面来讲,中学教师要学会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是"加"要合理;二是"减"要得法;三是"乘"要高效;四是"除"要得力。  相似文献   

6.
庄重 《辅导员》2013,(20):8-9
<正>近年来,我校以"做最好的我"为核心理念,引领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做最好的我"首先强调的是"做",即:重在实践,重在过程。在做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目标、要有成功的信心、要积极主动地发展、要有为社会服务的志向;其次强调的是要以最好的"小我"为基础,为发展班级、学校、社会、国家的"大我"做出贡献;其内涵可以延伸为:"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  相似文献   

7.
如今,明星们越来越需要"偶像"这个词来包装了。偶像剧、偶像明星、偶像歌手……"偶像级"人物的特点是:长得要超凡脱俗;性格要特立独行;身材要前无古人;说出来的话更要后无来者;眼睛也要像闪光灯,送出的"秋波"无人能"抵"。有了这些美丽的外表,明星们想不成偶像也难呀!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要围绕"精"、"实"、"工"开展各方面的建设。所谓"精",就是要求专兼职教师队伍要精,要有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学包和课程包;所谓"实",就是要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的建设落到实处;所谓"工",就是要整合教学资源,解放学生,缔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提高办学质量。通过"精"、"实"、"工"三个维度的全面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于促进高等专科教育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真抓实干,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要实打实、真对真,绞尽脑汁用对方法,扑下身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求态度上要"真",工作上要"抓",作风上要"实",行动上要"干"。态度上"真",就是对群众有真情厚爱,而不是薄情寡义;干工作有真心诚意,而不是敷衍塞责;自身有真才实学,而不是滥竽充数;处理问题有真知灼见,而不是人云亦云。工作上要"抓",就是抓经常,要持之以恒,避免时冷时热、虎头蛇尾;抓时机,把握机遇,避免坐失良真抓实干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谈了高考生物复习的六点见解:要打下坚实基础,就要重视"双基"复习;要构建知识网络,就要重视"内在"联系;要培养思维迁移,就要重视"识图"教学;要培养实操能力,就要重视"实验"教学;要培养良好品质,就要注重"精讲";要培养解题能力,就要注重"精练"。  相似文献   

11.
简要论述了新世纪教学实验室主任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必须具备的一流意识、特色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及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三点意识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文从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对项目实旌中过程管理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过程管理即是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获得创新成果的重要保证。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当投入热情和精力,细致入微地做好引导、激励和启发工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达到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来一个人经营一个公司或者管理一个营销部门的局面将不再适应公司大规模运作的需要,因此,通过适当授权摆脱营销主管困扰于琐事就应运而生。营销主管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和执行者,是整个营销团队的领头人,一名优秀的营销主管,不仅要有丰富的营销经验与高超的营销技能,还要懂得通过有效地授权来摆脱繁琐的事务,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并引领下属做出出色的营销业绩。  相似文献   

14.
培养21世纪的信息技术人才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是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做知识的奴隶,而是成为主动学习、积极摄取,能驾驭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人.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采取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认识,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培养创新理念,鼓励大胆探索"的创新教育尝试.本文就:创新教育需要创设孕育创新精神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创新教育需要以具有创新观念和重实践运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模式来保障;创新教育需要以充分的实践作基础并通过实践实现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浅谈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视角看,道德属性是创业的本质属性之一,创业实践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的反道德现象,反映了创业中的道德生存困境。本轮创业大潮也是一场商业伦理再造的文化浪潮,负有道德建设的宏大使命。各方应当形成道德建设合力,从提升创业的道德生存能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协同能力出发,建构图景式的创业德性谱系。加强创业主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建构,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和效益最大化、创新为本的观念,建立效益与道德的统一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业观,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总体战略乃至人类共同利益同频共振,是最高层次的德性要求。高校要以为中国未来商业生态立文化法则、道德法则的使命感,树立开放的大创业观,坚持思创融合,改革考评机制,为创业注入深刻的道德基因。  相似文献   

16.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办人之一,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短暂执掌过北京大学.结合马相伯的心路历程,可观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独特的设想和追求:为了实践教育救国之宏愿,马相伯年过六旬,不惜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在人才培养上,以融合中西、贯通文理为理念,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旨归,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强调大学之大,在道德高尚和学问高深;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为了避免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干扰,主张教育独立,并要求学生摒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以获取真才实学为重.马相伯的大学教育思想既与西方大学精神的传统相契合,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意识,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且还为我们指明了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并且对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给予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growing interest in Emmanuel Levinas’s ethic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little has been done with the fact that for over 30 years Levinas served as director of a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 in Paris, and that he taught classes there for more than 40 years. I attempt here to begin to fill that gap by focusing on Levinas’s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everyday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rather than on hi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I sketch three pedagogical postures he embodied and discuss them in relation to ongoing philosophical work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是对人类内部精神和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从精神到精神生态的演变和发展是对时代和人类的精神危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自然需要这样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的繁衍和进步更需要的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