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个别教师的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漠、心理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等因素,致使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屡禁不止。对此,我们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国家振兴在于教育;振兴教育,要依靠教师。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师者,人之模范也。”“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我国教师有着优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代教育早在解放区时就要求废除体罚.建国后,教育部于1952年2月14日发出明确批示:废止对学生施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后,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明令严禁体罚学生.自1985年以来,更是以立法形式在《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做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惩戒合法化的背景下,进一步认识和界定学校教育中被禁止的体罚,对于维护学生权益、规范和保障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必不可少。本文对日本禁止体罚的立法以及在此问题上立法、司法、行政间的协调互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分析了禁止体罚立法的历史和具体的立法内容,提出了完善我国禁止体罚立法的具体建议:界定体罚概念的内涵;确定体罚的判断标准;列举体罚的形式;区分体罚与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5.
教师体罚学生酿成严重后果的现象,虽属少数、极少数,但屡禁不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影响极坏。本文分析研究了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和寻求减少或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体罚和精神虐待现象存在危害性,其产生的根源有封建主义教育遗毒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怪,教师、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的错误思想认识。要杜绝它,必须肃清封建遗毒,颁布法规,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小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相似文献   

7.
体罚正误谈     
《教育艺术》2002年第3期毛志成教授《跪拜 ,我们将增长身高》一文 ,写的很好。文章开头有一段话 :“由于我功课好 ,尤其是背书能力、算术能力高于许多同学 ,他 (指老师 )用小藤棍敲我头、用戒尺打我手心的次数也就格外多些。有时我仅仅背错了书上的一句话 ,他却要发狠地体罚我。我恨过他 ,但我渐渐理解了他的善意和苦心。待到几十年后我做了中学教师、大学教授 ,我更体味了真正为人师者的情肠。扫墓时我为他 (老师 )下跪 ,跪得最久 ,心也最恭敬。”从本文作者“反右”时已是大学名师的经历看 ,他的老师“私塾”先生是旧中国时代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2004,(10):17-17
1.体罚造成儿童虐待的恶性循环。被体罚的孩子会学着在自己生气的时候打比自己弱小的孩子。2.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皮肉创伤是家常便饭,骨折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还发生过学校体罚学生致死的事情。3.相对而言,穷人的孩子和男孩受到的体罚要多得多。4.在美国,学校是惟一在法律上允许打人的机构。在监狱、军队和精神病院,打人都是不允许的。5.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时不时因罚而被起诉。6.使用体罚的学校,学生的学成绩较差,学生损坏公物、实施力以及逃学、辍学的比例较高。7.体罚通常不是用作最后不得的手段,而是对犯小错的孩子的一反应。8.很多替…  相似文献   

9.
伍德勤 《教育研究》2006,27(3):88-9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0.
适当体罚是否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媒体对多起严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的曝光力度较大,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消除体罚、变相体罚问题非常重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在当面批评教育学生时,让学生站立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一些学校告诫教师:“安全第一(不出教育事故),教学第二。”对于这种现象,笔者甚为担忧——对于那些屡教不改、影响极坏的学生,我们恐怕更管不了了。不少学校都有目无纪律、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的个别学生。这种学生桀骜不驯,对一般的批评教育根本无所谓,甚至受了处分仍一意孤行。对于这样的学生,能不能…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之问题表现为惩戒权责难辨,教师在该惩戒时不敢惩戒;惩戒尺度难以拿捏,惩戒方式难以选择;惩戒法规不清,教师在不该惩戒时滥用惩戒。分析其原因有:赏识教育理念落实中存在偏差;学生对惩戒存在认知偏差,心理应力较低;家长对惩戒的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以及网络媒体对教育惩戒施加的压力。解决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听取\"\"研讨\"到\"完善\",以法律法规为惩戒正名;教师要艺术惩戒,实现从\"敢用\"\"慎用\"到\"不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以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教育活动实践中 ,本是用于教育目的的惩戒被当成了纯粹的惩罚而大量滥用着 ,存在着严重的教师无度惩戒学生的现象。这种无度惩戒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策法规、观念及机制性因素 ,必须从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因素出发 ,切实改善教师惩戒的无度情况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能。教育部于2019年底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就教育惩戒立法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对教育惩戒权的概念、原则、价值、实施规范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彰显了我国利用法律保障教师与学生合法权益的决心,为教师开展教育惩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在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师培训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教育是教育的新领域 ,综观国内外网络教育技术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化社会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现状 ,了解网络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有利于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网络培训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而这一理念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及教育实践与技术实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导教育实践,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理解的一个文本。据此,教师教育应该从观念到具体教育措施上都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师公共体育课开设的现状,探讨高师公共体育教育目标,提出加强高师公共体育课教学应从教材改革着手,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重视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种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处罚类教育裁量基准在教育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促进规范具体化、增强教育行政决策可预期性、实现保护与惩戒衡平化等预期功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正当性基础缺失、适用机制错位、监督审查与权利救济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当补强处罚类教育裁量基准的正当性基础,在范式上从规范主义的控权模式转向功能主义的建构模式,在理念上坚持惩戒与保护并重,在方法上引入比例原则等审查方式;实现处罚类教育裁量基准的适用机制转型,重视教育裁量基准的逸脱适用,构建合规免罚制度;构建处罚类教育裁量基准的监督审查与救济机制,完善校内申诉制度,构建教育裁量基准附带性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制度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体育教师相关权利的法律保障;通过对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制度规定的体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基本权利和法律责任的分析,提出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体育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期为体育教师教育及其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包括实践性、反思性和协同性。教育行动研究涉及 4个方面之间的伦理关系 :教师与行政组织 (学校 )之间、教师与研究者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它还涉及教师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