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读读军队报刊,多数看重的是“军味”;记和通讯员为军队报刊写稿,编辑也要求有“军味”。那么.“军味”究竟是什么?记和通讯员究竟应该对“军味”如何认识、操作和把握呢?本试图就这个问题小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规律理论在中国各个行业不断被认可的今天,报刊发行工作模式的陈旧和报刊发行组织的规模以及经营理念和售后服务的滞后,明显地阻碍了报刊出版市场的繁荣。 随着人们对报刊需求个性化的增长,中高价位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争奇斗艳,但在资金实力、策划、编辑水平等  相似文献   

3.
曾旺 《新闻窗》2011,(6):46-47
2011年4月以来,关于"电荒"的报道频频见诸国内媒体;6月初某晚报刊发报道《"电荒"推高柴油荒预期》,将"电荒"与"柴油荒"联系起来。这让笔者想起2010年冬铺天盖地的"柴油荒"和2009年冬的"气荒"报道。  相似文献   

4.
吴锋 《新闻前哨》2010,(3):23-25
2009年,中国报刊发行业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复杂的市场局面。在险恶的市场竞争中,报刊发行人沉着应对,不仅使得报刊发行业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而且实现了十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一名记者在一篇写牛的新闻中这样表述:这头牛真神奇,任由主人去摸屁股也不踢人;有人对这头神牛开出上万元天价。这显然缺乏生活常识:耕牛性情温驯,主人不但可以摸还可以骑呢;如今一头成年耕牛的市场价都在七八千元,大的可以卖到上万元,这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报刊研究的视角拘泥于以传者为中心,忽视了对受者的研究,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受者阅读报纸的体验。本文借鉴凯瑞的文化研究取向,提出报刊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从报人办报的史实论述转向读者读报的体验,研究的对象从报人转向读者,研究的内容从报业对社会之影响转向文本对读者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看客 《青年记者》2005,(7):63-63
由于一些“高端”读被一些媒体的操作们看好,于是,“机上读物”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现在,不管什么性质的报刊,动不动都要在封面上印上个“机上读物”字样以示其高层次,似乎有了这几个字这份报刊立马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就高大起来就主流起来。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7月起,刘占滨履新哈药旗下三精制药董事长,至今已近5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时值下年度报刊征订工作开始之际,笔者惊闻某知名晚报明年将大幅提价,从原来的全年订价180元涨至360元,涨幅达100%,坊间俚语谓之“翻番”!笔者本是该晚报的老读者、老订户,面对要“翻番”涨价,明年是否还续订,看来得三思而后行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爱看影视剧,进而爱看影视报刊上的豆腐块儿影视杂谈栏目。交谈中,得知不少人亦是如此。后来发现:影视报刊大军陆续地把影视杂谈这个阵地放弃了,就连一些老牌影视媒  相似文献   

11.
陈丹 《记者摇篮》2005,(7):59-60
3月3日,随着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召开,辽宁卫视2005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徐徐拉开了帷幕。18点30分,所有观看《辽宁新闻》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辽宁新闻》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直通北京》首次采用双视窗,以沈阳、北京两地演播室主持人互动的方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播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12,(30):58-59
8月初,沈阳市开始出现大量商铺歇业关门的传言。几天后,辽宁省的抚顺、大连等市也出现类似情况。自8月7日开始,《中国新闻周刊》赴沈阳等地调查了解,试图还原这起"闭店潮"原委。毫无疑问,沈阳这次打假专项治理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运动式治理这种带有上个世纪开国之初痕迹的治理方式理应得到改变。之所以需要运动式治理,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弹,一定是我们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有相当程度的不到位和欠缺之处。这种欠缺和不到位,直接导致非法经营行为的扩散和严重化,并且使违法行为的当事人产生自己行为正当性的误判,进而导致治理难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英国报界有句名言,叫做"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或曰"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意思是说,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但要使读者对这张报纸产生持久兴趣,就要靠副刊.由此可见办好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尤其在报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报纸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在抓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切实增强副刊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整张报纸的竞争力,留住八方来客.  相似文献   

14.
发行者抓住读者心理的“窍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经营者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来发行报刊,读者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购买报刊、阅读报刊。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两种心理需求的和谐,才能真正搞好报刊经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为什么要“卖”两次出版报刊的目标是为了出售,通过报刊发行(包括邮发和零售)渠道,将报刊卖给读者,在读者的购买中实现报刊价值。但根据现代传播理论,从严格意义上说,报刊被读者购买,只是实现了其市场价值的一半,报刊(指面向市场的非学术类报刊)的市场价值是由基本(信息、资讯传播)价值和衍生(广告刊登)价值两部分构成。基本价值和衍生价值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基本价值是衍生价值的基础,基本价值的实现,为衍生价值创造了条件;衍生价值来自基本价值,衍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能使报刊获得广告收入,从市场回报中…  相似文献   

17.
李选清 《军事记者》2001,(12):12-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强劲崛起,给传统的报刊宣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争夺读,占领市场,各报纷纷打出“特色牌”——创办周刊,开辟专版。专版已成为各报宣传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8.
贴近读者,在诸多媒体不再是单纯的口号,已演化为决策意识与报刊行为。一些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在品位上有明显的提升、在受众市场上有较大的拓展,一个重要因由是它们对读者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贴近。 真正意义上的贴近,要求深入到心理沟通的层面。心理沟通是以媒体为一方、受众群体为一方,在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心理范畴的信息流动。报刊在“打动读者”的动态过程中,心理信息同步流向读者;读者又以对报刊的一定兴趣与情感。作着“打动程度”的心理信息返还,两端构成了“刺激──反馈”的心理信息完整回路。平民百姓是报刊…  相似文献   

19.
我主笔都市快报"快报快评"评论专栏迄今已6年,每年共完成240篇左右的即时新闻评论。"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2009年度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写评论是我喜欢干的活,我称之为"无限风光在评论"。我觉得"言之有识"很重要,这里的"识"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常识与胆识。美国王牌主持人丹拉瑟有个著名的"后院篱笆墙原则",是说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篱笆上聊天,会关注什么新闻。  相似文献   

20.
《请不要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这是2月9日扬子晚报在“省两会特别报道”版,刊发的一篇短新闻的标题。这个标题好!好在及时提出一个颇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问题。鉴于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愈演愈烈,受众怨声四起,广电总局作出决定,从今年元旦起禁止电视剧中插播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