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能熟练解答“已知长、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却难于解“已知长方形面积及长,求它的宽”;能顺利解“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等.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一册的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应用题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题型 :“已知某数 ,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已知甲数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求乙数”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 ,求乙比甲少几分之几”……像这类题目 ,学生在做题时 ,容易混淆 ,不知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算。那么 ,我们能不能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判断和计算方法呢 ?  一、找单位“1”的方法  在分数应用题中 ,只要能找出单位“1” ,解题时就变得浅显多了。如何确定单位“1” ,我们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如“是”、“的”、“比”、“相当于”等 ,并把他们划出来 ,其中…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能熟练解答“已知长、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和胤长”,却难于解答已知长方形面积及长,求它的宽。能顺利解“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需要用上“逆推”的思路。而平常的教学中,通常只是平铺直叙的“顺推”教学,忽略了有意识的让学生“反过来想想”的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4.
32号星期八     
“明天几号?”“32号。”“星期几?”“星期八。”——题记我无力地趴倒在课桌上,全靠下巴的那一个点支撑我那颗硕大而沉重的脑袋。“明天几号?”前桌冯回过头来,可怜巴巴地张嘴问我。“明天几号?又问明天几号!你能不能每天不问我同一个问题啊?”我作晕倒状。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在经过了几年的寻寻觅觅之后开始回归“本真”,已经是很多人都能感觉到的“趋势”了。请看下面的几个“迹象”:逐渐趋向生活“常态”话题作文发轫之时,是带有较为明显的“趋时”“趋热”倾向的,例如:1999年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商不变的性质,第七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教时。教学目标: 1.知道“乘以几”也可以说是“扩大几倍”、“除以几”也可以说是“缩小几倍”。 2.能从实际事例中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能说出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含义。并由此初步懂得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的道理。 3.记住商不变的性质,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判  相似文献   

7.
开发心大陆     
常常地,觉得心里淤闷么?被些什么板块充塞了? 也许,那些心中的板块,大体都是难免的,甚至是重要的,而且是无法取消的;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们,起码是其中一部分,暂时漂移开呢? 往往地,觉得心中汪洋一片,意愿的航船,知向谁方? “宰相肚里能撑船”,不只是说宰相“心量”大,而且,也意味着宰相的心里,在汪洋的尽头,有不只一块“心陆”。我们不是宰相,我们的“心量”,或许难有那么浩阔,但我们的心里,不能只有水波风浪,扪心自问过吗?自己的“心陆”,究竟有几“洲”几“国”几“城”几“乡”?各个板块之间,能和平共处吗?时而战火纷飞吗?向往着“世界大同”吗?能经常地,整合为一个美好的心境吗?  相似文献   

8.
一些报刊上经常报导这样那样的“神童”,最多见的无非是两三岁的幼儿能认识几百、几千个字,能背几十首诗等等。不少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买了大量的书本,教孩子识字数数,有的甚至为自己的孩子“冥顽不化”而苦恼。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孩子对识字计数的厌恶。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的体会的。  相似文献   

9.
我在备课时发现,《落花生》一文的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没过几个月”不妥,当时在办公室提出来和几位老师讨论。有的老师说:“《落花生》是名作家许地山写的,没错。”也有的说:“‘没过几个月’,就是‘过了几个月’的意思。”我想:“没过几个月”和“过了几个月”根本就是相反的,怎能互相代替呢?还有一位老师说:“没过几个月就是时间不长的意思,谁都能懂,何必吹毛求疵?”再有,“没过几个月”,到底过了多长时间?时间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10.
“左”和“右”在汉语里,“左”和“右”不仅仅是表示“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和“面向南时靠西的一边”。读下面的几个句子,你能分别说出加点的“左”“右”是什么意思吗? 1.当初他做主持人时,在综艺节目主持人中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认数)的第3课时,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序数和基数,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电影院排队买票),启发学生用几或第几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然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至5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个数及事物的顺序,并结合有关活动进一步体会左右、前后等方位。在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和阅读了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后,我认为将…  相似文献   

12.
姚惠:最近邀好友听多年前流行的老歌,有以下“心得”:《潇洒走一回》: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我听成了“天地悠悠锅壳重重,炒起又炒落”,我在想炒菜怎么还潇洒呢。后面的“几人能看透”我又听成了“几人能砍头”,后来问我同学,她肚子差点笑破。老狼的“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相似文献   

13.
欢乐碰碰车     
《良师》2003,(17)
一、“爱”字的位置左图中“爱”字在几个正方形中,在几个三角形中?二、生肖配词请你把右图中12个汉字分别与12生肖结对,搭配成12个词语:如“耕牛”等,而且每个汉字只准用一次,你能把它们一一搭配起来吗?(要二海)三、几只杯子你能在20秒钟内说出右图中有几只杯子吗?其中杯口朝下的有几只?(袁根新)四、谜语二则⑴三四五岁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廿七廿八就命终。(打一自然现象)⑵一物明透亮,能瘦也能胖,不洗还干净,越洗它越脏。(打一自然物质)五、幽默鲜奶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道:“死去的父亲叫先父,死去的母亲叫先母。”小红…  相似文献   

14.
幽默故事9则     
身在何处一个美国人、一个俄罗斯人和一个非洲人被困在一个热气球里随风飘荡。几分钟后,俄罗斯人把手伸到外面,摸摸身边的云彩。“啊哈!”他高兴地叫起来,“这是我的祖国的正上方。”“你怎么知道的?”美国人问。“我能感觉到冷空气”。他说。几个小时后,非洲人伸出他的手:“哈,现在是在我的祖国的正上方。““你又是怎么知道的?”俄国人问。“我能感觉到沙漠的热气。”几小时过后,美国人把手伸到云层里:“啊哈,我们终于到了纽约的正上方。”俄国人和非洲人感到惊奇:“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确切?”美国人抬起手腕:“看,我的表走得不准了。”记得…  相似文献   

15.
杨晔 《留学生》2009,(10):48-49
签证官:“对不起,教不能给你发放签证。” 申清人:“请告诉我为什么?” 签证官:“因为我不认为你能回来。“这几句话.通常是签证面谈时,签证官拒绝申请人的最后几句对话。在拒签后.签证官很少说明拒绝的真正原因.而只以一句简单的“我不认为你能回来”和一纸拒签信来应付申请人。这种回答,被俗称为“移民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为表现几个方面。“知”是“能”和“行”的基础,“能”是“知”的发展和“行”的前提,“行”是“知”和“能”  相似文献   

17.
马冬 《初中生》2009,(6):62-62
动物也通过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传递信息,比如告诉同伴“有危险”,或者宣布“求偶仪式就要开始了”。一些动物的声音很大,大到能穿透水体,能在山谷中产生回音,能传到数千米之外。下面几种动物是动物界中有名的“大嗓门”。  相似文献   

18.
“兴趣”和“注意”是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每堂课的前几分钟,精心设计开讲导入语,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尽早指向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产品篇——“金龙卡—卡通”中小型用户专业解决方案在发达的 Intemet 上,只要你在 google 或百度搜索引擎上键入“金龙卡”或是“新中新",会有几千甚至几万条信息弹跳出来,通过网络你能很快查询到新中新的代理商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所要介绍的“家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我所指的是我们的寝室,我喜欢用“小家庭”来称呼它。偌大一个校园,来往人甚多,然而能有几个是你真正认识的,能有几个是你真正知心的,是的,没有几个。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