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绿》,原是《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这篇游记体的写景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写的,但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却大约是一九二三年的秋天。那时,作者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师范部)任国文教员。《温州的踪迹》中的诸篇,就写于这一时期。文中所记的梅雨潭在浙江  相似文献   

2.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课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绿》。《绿》这篇散文是1924年2月,朱自清在浙江温州十中任教时,第二次游览仙岩后写下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此文。《梅雨潭》是《绿》的第二自然段,节选时又把这一段分  相似文献   

3.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4.
《绿》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是记述他于1924年第二次游览浙江省瑞安县仙岩山梅雨潭的一篇优美散文。《绿》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却极其  相似文献   

5.
《梅雨潭》(八册)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绿》。文中所言“仙岩”,是位于浙江瑞安县东北四十五里的一座名山,风景极为幽峭隽美,享有“溪山第一”之称。课题《梅雨潭》为编者所加。文章感情真挚,文字洗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首先立足于“仙岩”的“山边”,对梅雨瀑远眺。开头一句“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为全文集中笔力描写梅雨瀑开了路,便于下文对梅雨瀑进行直接描写。作者抓住声响和光泽,先从听觉入手,用“哗哗哗哗”这一象声词,状幽谷中  相似文献   

6.
冯美玲 《现代语文》2009,(4):118-119
[教学目标]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八册《梅雨潭》一文,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朱先生通过对浙江瑞安仙岩梅雨潭细腻的描绘,赞美祖国大自然的风光。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仙岩梅雨潭的有关情况.仙岩在瑞安东北45里。仙岩所属的大罗山平地拔起,峻崖陡壁,水源充沛,所以多瀑布潭,这里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敏锐的审美知觉,却并非艺术家才能够具备的.我们做教师的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显然,他在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审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梅雨潭》一文,作者写的是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县境内的一个风景点——梅雨潭的情景.那里景色迷人,宛如仙境,故有"仙岩"之称.全文生动活泼,结构谨严,比喻精妙,语句洗练,融情于景,意境很浓.在教学本课时,我建议抓住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探寻梅雨潭幽美的意境.一、观看亭子的"险".教学一开始,指导学生看图作文,了解作  相似文献   

10.
《梅雨潭》一文是从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绿》中节选并稍加改动而来的。梅雨潭在浙江省瑞安市的仙岩山。朱自清在《绿》中对梅雨潭的来历作了精细的描绘,说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瀑水从高处冲下,受岩面许多棱角的阻击,飞花碎玉般地乱溅,水花晶莹而多芒,像一朵朵盛开的白梅,因此叫梅雨瀑,瀑水汇集为一池绿水,人称梅雨潭。  相似文献   

11.
《梅雨潭》是一篇看图学文,作者朱自清写的是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县境内的一个风景点——梅雨潭的情景。那里山水相照,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宛如仙境,故有“仙岩”之称。全文生动活泼,结构严紧,比喻精妙,语句洗练。特别是融景入情,意境幽美。教学时,如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弄清梅雨亭、梅雨潭、梅雨潭的位置,了解“亭”、“瀑”、“潭”的关系,领略梅雨潭及其周围幽美的景色,把学生带进幽美的意境,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一、观看亭子的“险”教学一开始,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以“亭”为观察点,按照“亭→瀑→潭”的观察顺序,写了亭、潭、瀑各自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写了作者怎样从上而下观察和描写瀑布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亭子,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  相似文献   

12.
《绿》是朱自清于1924年在温州任教时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散文同《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样,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文如同作画的特色。文中用浓墨重彩,工笔细描,酣畅淋漓地画出了梅雨潭那奇异幽美的意境。一、层层深入的描绘作者虽然在文章开头情不自禁地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课《梅雨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先到梅雨亭”。该句中的“先”字在课文中显得不妥。《梅雨潭》选自《温州的足迹》的第二篇《绿》。原文中的“先”字是少不得的,因为作者还到了潭边。但作为节选内容的《梅雨潭》,“先”字应该去掉,因为课文没有交代作者后来再去其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是把散文当诗来写的,这是我们读到他的《绿》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感受。凭着诗人精确的观察和细腻的抒写,自然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绿》是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的四篇散文之一。《温州的踪迹》陆续写成于1924年2月至4月,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其时,朱先生在温州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温州,旧称永嘉,山川秀丽,是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谢灵运游览的胜地。《绿》中的仙岩,是位于浙江瑞安东北四十余里的一座名山。山顶有黄帝池,广二十余亩,水分八脉,倾流而注为深潭,风景极为幽峭美丽。朱先生在温州时,去过两次仙…  相似文献   

15.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描写的是瑞安仙岩梅雨潭的景象。文章以“绿”为题,可见描写的重点所在。“绿”是一种极其单调的颜色,但作者却把它描绘得丰富多采,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面,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境界。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一位高明的画手,他运用神奇变幻的笔触,调制绚丽奇特的色彩,采取新颖别致的手法所致。 一、大量设喻形象逼真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逼真,画面多姿多彩。 在描写梅雨亭时,作者选用了一个新颖奇特的比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关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以苍鹰舒展双翅、蹲  相似文献   

17.
《绿》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原为《温州的踪迹》之二,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绿,是个抽象题目,很难写的。但是,在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写得具体亲切、优美、动人。读《绿》之后,我们如同跟着作者一道,游了梅雨潭,不禁惊诧于那醉人而奇异的绿了!  相似文献   

18.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晔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雀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风格朴素清新、语言自然流畅,往往于淡中求雅,平中出奇。《绿》这篇散文也不例外,的确是情景交融,诗意盎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其构思的别致,结构的精巧,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在文章开篇,作者开门见山,落笔先点明:“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如同拉二胡的人定弦儿一般,这“惊诧”二字也就确定了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同时这一句又似奇峰突起,首先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接着开始写为什么会惊诧的原因,也就是“绿”得不同寻常。作者以游踪为线索,选择了山边、梅…  相似文献   

20.
一篇经典、一段赏析:绿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