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分析烘烤温度、烘烤时间、预应变量等烘烤条件对超低碳烘烤硬化钢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烘烤温度小于140℃时,BH值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烘烤温度高于140℃时,温度对其影响不大;2%预应变、140℃烘烤条件下,超低碳钢的烘烤硬化效应在数分钟内迅速表现出来,20分钟内达到最大,随保温时间的继续增加,BH值并无明显变化;预变形量对BH值有一定的影响,大于2%的预变形反而会减弱烘烤硬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材料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新型汽车用低碳钢板力学性能实验,实验研究BH340钢的烘烤硬化性能,结合实际生产中车身覆盖件大变形成形的特点,进行17%的预变形量及后续170℃、30min的烘烤处理,利用扫描电镜摄取了断口形貌并进行了硬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BH340钢经较大预变形并烘烤后显示出较强的应变时效效应,塑性与韧性明显下降,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均有所提高,而且在多次伸长类变形中存在破裂危险点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稳定生产的超低碳烘烤硬化热镀锌合金化JAC340H钢为基础,对比了两种采用不同感应加热功率、不同均热温度合金化工艺控制的镀层效果,采用520℃均热温度配合低的感应加热功率的工艺方案得到的镀层抗粉化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超高强度钢的塑韧性,实验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40℃、880℃、920℃与等温温度分别为275℃、325℃、375℃对中碳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趋向粗大,钢的强度上升,而塑韧性下降;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呈平缓下降趋势,而钢的塑韧性在275~32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325~37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等温处理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化温度880℃×30min保温+等温温度325℃×2min保温油冷,可获得强韧性配合良好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76.%,钢的抗拉强度Rm≥2065M Pa ,断面收缩率ψ≥255.%.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轧后不同快速冷却工艺对低碳低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轧后快冷返红温度为600℃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最好;返红温度为550℃时,钢的强度有所上升但塑性降低,冲击韧性有所下降;返红温度控制在650℃时,粗大碳化物从奥氏体晶界析出,导致低温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直读光谱仪分析钢中超低碳的分析条件、控制标样选择以及试样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找到最佳分析条件,与红外吸收法分析超低碳进行对比,精密度和准确度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钢加氧氮化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钢在氧和氨混合气氛中处理后能获得与一般气体软氮化后类似的组织特性,即化合层内不含F2N的脆性相,因而也和其他软氮化一样氮化层不会出现脆性。但其性能比酒精和氨气软氮化有进一步的提高,例如耐磨性提高2倍。化合层深度加深l倍,疲劳性能也有所改善,而层内有更小的硬度梯度。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成骨细胞在Ti、Ti6Al4V和Ti6Al7Nb三种钛金属表面经喷砂酸蚀处理后的生物活性,通过Al2O3喷砂和盐酸、硫酸混合物酸蚀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在Ti、Ti6Al4V和Ti6Al7Nb三种表面进行喷砂酸蚀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用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样品表面的粗糙度和三维立体结构;将SD大鼠成骨细胞以1×105 cells/m L密度接种于Ti、Ti6Al4V和Ti6Al7Nb表面后通过MTT活性实验观察成骨细胞在样品表面的增殖,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样品表面的黏附、生长与增殖。结果显示Ti、Ti6Al4V和Ti6Al7Nb在经过喷砂酸蚀处理后,表面均呈现出微米级多孔形貌,表面粗糙度增加;细胞在SLA处理后的Ti、Ti6Al4V和Ti6Al7Nb表面增殖良好,细胞伸展更为显著;其中又以Ti6Al7Nb表面的细胞数量最多。表明SLA的表面处理能够促进Ti、Ti6Al4V和Ti6Al7Nb的生物活性;经SLA处理的Ti6Al7Nb比Ti和Ti6Al4V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学活性,成骨细胞在其表面呈现出更好的增殖及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C-Mn-Al系冷轧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其成形性能与传统的C-Mn-Si系TRIP钢相当,同样可以产生明显的TRIP效应;试样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7.5%,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l元素的TRIP效应作用可以替代Si元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热轧终轧温度对含IF铜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本钢热轧生产过程中合适的终轧温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应力弛豫法在热模拟机上分别测定了Nb钢及Nb-Ti微合金钢的应变诱导析出曲线,并采用萃取复型技术在电镜下直接观察了应变诱导析出过程。结果表明:析出过程分为明显的三个阶段,在高温回溶充分的前提下,微合金元素Ti的加入推迟了Nb(C,N)的析出速度。随着弛豫时间的延长,析出颗粒由圆形逐渐转化为不规则形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生产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板回火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并与控轧后空冷(AC)以及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工艺(RQ)得到的钢板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RPC工艺得到的钢板经500 ℃~700 ℃回火1 h后,随温度升高呈现软化硬化再软化的变化规律,经过AC工艺得到的钢板在回火后硬度和强度变化不明显,而经过RQ处理后的钢板随回火温度升高强度和硬度单调下降。利用RPC工艺得到的高强韧性钢板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合金元素Co、Nb和Zr元素对Nd-Fe-B快淬带、退火晶化带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得到Pr_(2.85)Nd_(8.36)B_(5.44)Fe_(83.35)、Nd_(11.43)B_(5.58)Co_(2.37)Fe_(80.62)、Nd_(11.83)B_(5.93)Nb_(1.33)Fe)(80.91)和Pr_(2.72)Nd_(7.97)B_(6.28)Zr_(1.03)Fe_(82.00)合金的最佳退火工艺分别为700℃/10 min、650℃/10 min、700℃/10 min和700℃/10 min,相组成均为2∶14∶1/α-Fe.与未添加Co、Nb和Zr元素的Pr_(2.85)Nd_(8.36)B_(5.44)Fe_(83.35)合金相比,Co的加入提高了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和剩余磁感应强度以及矫顽力,最大磁能积因此增加;Nb和Zr元素均能够提高合金的矫顽力和磁能积,这主要是由于Nb和Zr起细化晶粒的作用,既能增强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又能阻碍磁畴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常温和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X21Cr Mo V121钢显微组织和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回火热处理后,微观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呈上升趋势,而强度及硬度逐渐下降。为了获得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此类钢较好的热处理工艺应为1 050℃加热保温1 h淬火后,在720℃加热保温2 h空冷。  相似文献   

15.
唐威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3):10-14,28
采用激光填丝焊对Al-Li-Er铝合金进行焊接处理,研究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和送丝速度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送丝速度为3 m/min和4 m/min时,Al-Li-Er合金焊接接头的焊缝面积都会随着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相同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时,送丝速度的增加会增大焊缝面积,且随...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三个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组织特征并分析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样组织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岛组成。1#、2#、3#试样的马氏体岛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3.87%、10.48%、6.49%,对应的抗拉强度分别为723MPa、654MPa、594MPa,表明随着马氏体体积百分比增加双相钢的抗拉强度逐渐上升。2#试样中发生碳化物分解的岛数量最多,屈服强度最低,推测马氏体分解,产生体积收缩,铁素体中位错发生恢复和松弛,是降低屈服强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义  李敬  杨跃辉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6):46-49,71
对13 mm厚E40船板钢进行焊接,测定了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力学性能,并观察了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焊缝区域晶粒较为粗大,焊缝厚度中心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焊缝上表面为粗大的柱状晶,导致此处的韧性较差,硬度较低;在焊缝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向一侧母材偏移4 mm后为热影响区的过热区,此位置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的魏氏组织,故硬度较高,但不利于韧性的改善;偏移6~8 mm后进入热影响区的正火区,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与珠光体,因此硬度大幅降低;偏移10 mm后由于受到热应变失效脆化影响该处的硬度达到最高值,此处组织为粗化的针状铁素体与准多边形铁素体;由焊缝中心偏移12 mm后进入母材区,其低温韧性基本等于母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