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外交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参与大量的中美交涉活动,在这过程中他对中美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伍廷芳参与的中美交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我们能加深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美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07年-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门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参与指导了湖南的对外交涉,如教案交涉,开埠交涉和粤汉铁路交涉.通过分析张之洞在上述交涉中的表现可以探知其外交思想以及对湖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特别是在交涉方面颇有建树。他在晚清的交涉活动主要可分为入李鸿章幕、初次出使、回国修约、二次出使四个时期。维护民族利益是贯穿其交涉活动的一条主线,他后来出任南北议和的南方代表与他在晚清时期的交涉成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外档案文献资料,分析了在1848年上海青浦县的青浦教案中,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代理翻译的巴夏礼参与教案处理的交涉过程,揭露了巴夏礼利用炮舰外交手段要挟清朝地方当局、践踏中国司法独立并为英国政府攫取了超预期侵略权益的罪行,也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弱国无外交”任人欺凌的屈辱外交局面。此次外交交涉成为巴夏礼的第一桶政治资本,也使得他进一步掌握了与清政府进行外交往来的方式,即“在中国获取尊敬的唯一方式是下命令。”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了中法战争期间的朝廷决策和一些对外交涉,其思想和行为与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十分密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李鸿章是主和的,对其表现基本是否定的。其实,李鸿章的思想及活动是复杂的,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这种复杂性首先与他个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清政府的态度及变化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结合史实,对李鸿章的表现给予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伍廷芳1882~1896年应李鸿章邀请供职北洋幕府。在近14年的幕僚生涯中,他参与了中法、中日战争的军务筹划、战败条约的签订、对外事务的交涉、铁路和电报的实业筹划等,这些活动为他后来取得重大成就打下了基础,同时,他的幕僚生涯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中国人曲折的报国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俄伊犁交涉是19世纪晚期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清政府为索回被俄国武装占领的伊犁,经过十年交涉,终于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在此期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他本着维护清王朝疆土完整的原则,对交涉给予有力的支持。探讨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的变化,无疑将促进我们从历史角度加深对中俄关系的正确理解。主要阐述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探寻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进而揭示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在其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关注教育问题、重视教育改造、从事教育实践,是这位早年毕业于师范学校、其后又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亲身参与教育工作的一代伟人早期思想和实践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青年毛泽东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职业,他认为“教育为促进社会进化之工具”,因此,他曾把“教育问题”列为有研  相似文献   

11.
耆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之一。“务存大体,量为变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耆英对外交涉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在对外交涉中,耆英试图尽力维护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及其对外体制,保持天朝上国的尊严。而在列强的军事恫吓下,他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国家主权。对此,耆英则以“法穷则变,量为变通”为词来辩护。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进洋务运动的先驱,主要是因为其学识,魄力,民族危机意识和中兴名臣的地位,权力,威望等因素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推行的洋务活动主要包括设厂制造,举办军工企业,培养人才,首派留学生,对外交涉等几个方面,其以“义理为本,洋务为用”的思想也成为尔后“中体西用”论的滥觞,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首倡洋务的动机,功过,指导思想等问题很值得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作为主流的儒学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佛教的交涉。这种交涉是既反对、抵抗,又同情、接受,以至交渗互涵、趋于统一的过程。而“孝亲观”便是这一过程的矛盾集中点。以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参照,探讨佛教与儒家“孝亲观”问题,分别通过对二者“孝亲观”的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力图解读二者在“孝亲观”问题上求同存异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萨特由二战前的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并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战争是促使萨特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让他认识到了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于是,他开始介入政治,先是寻求不加盟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发现此路不通后,以知名作家的身份参与了社会主义阵营一系列的反法西斯活动,尽管他不是共产党人,但是与共产党一起度过了四年的蜜月期,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促使他思想发生转变的还有哲学和社会实践层面:从前者来说,他所提出的存在主义伦理学没能发展出相应的规范理论,使得他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所蕴含的支持伦理参与上的优越性;从后者来说,他已经认识到只有法国共产党才能够把法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引发社会秩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一部《论语》生动地记录了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参与之下,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今天,认真地研究孔子与学生的谈话艺术,对改善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全面了解学生,使谈话具有指向性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家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孔子最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他深知,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在《论语》中,孔子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在他一生的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提出和阐释的“感性活动”、“对象化”和“异化”等重要范畴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和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双重超越。《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和意识形态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①一文很受益,同时也产生两点想法,在此冒昧提出,殷切期望得到黄老师和各位同行的指导. 一、有效的教学引导:情感直接对接 黄厚江老师在介绍师生之间的共生写作时,用《用“感激”唤起“感动”》②作为作文教学案例,说在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时,他不是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理念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参与他的写作活动,用他的写作素材和学生一起构思“感激”一文的写作,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和解读生活中的“感动”.在作文教学中,他常常让学生参与到他的写作活动中,他也常常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这就是“共生写作”.  相似文献   

19.
这是高一年级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这节课我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是“学会合作”的课题。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最高最稳的“纸塔”的比赛中,所有的学生都显得兴奋之极,可是查君除外。他看起来好像置身事外,孤独的读书姿势与周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活动呢?”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轻声问道,尽量不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我觉得活动没意思。”他倒很直率。“你参与哪个小组了吗?”我继续问道。“没参与。”他神情沮丧。“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参加哪个小组才好。”说着,眼角竟泪光莹莹。他的一系列反应让我有理由猜想:…  相似文献   

20.
“主体参与”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束缚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