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过去高考相比,通过了会考之后的“新高考”试题显著的变化就是不再直接以课文内容命题。这一变化使得教和学两个方面对教材的热情日趋减退,开始将兴趣转向大量的模拟题,试图以考试方法的探索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用好教材是指导高三学生进行语文复习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呢? 一、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分析一下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到,“不直接以课文内容命题”绝不等于抛开课本不管。命题虽然不一定取材于某一篇课文,但命题所用的知识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内容,考查的能力要求与课本的能力要求相当。以1995年高考试题为例:第10题考查的人物称谓,其例句全部来自课文;第29题要求默写的名句“流水不腐,户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要得法。高考复习也是如此。复习得法与否,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一次,二位同学对我说:“宋老师,现在是标准化考试,复习不复习课本无所谓。”确实英语高考采用了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后,试题直接出自课文的似乎越来越少。因此,有不少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花力气复习课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的教材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写的,课文既是阅读的范例,又是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材料。课文中词汇出现的先后,语法知识安排的顺序,都还是比较科学的,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量事实说明,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在高考中绝大多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中,我仔细地体会叶圣陶老先生“课本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含义,尝试着充分利用好课本这个例子进行教学。面对新一册高三教材,我仔细分析了课本的的编排,编者选择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古代名家名作,课文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评价文章的能力,从质疑思辩、融会贯通、透辟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训练学生。我以为运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就是为高考蓄势,实质上是与高考紧密联系的。教材内容是高三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教材的选文是经典的,教材的训练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于是我决定…  相似文献   

4.
杨青  张坤  王志强  黄琼 《初中生》2011,(3):4-11
研究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我们发现,这些命题离课本近了,与教材亲了。很多命题都在回归教材、回归课文,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新趋势。中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中考命题(尤其是阅读材料)不来源于课本,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注重读课本,老师不重视教课本,教材被弱化,课文受冷遇。因此,中考作文命题回归教材,是对过去命题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5.
现在高考实行“一纲多本”,高考命题不与教材直接挂钩,因而有人对“本”的作用产生怀疑,表现在复习中抛开课本,热衷于复习资料或社会上流行的种种试题。这样费时费力,其效果也不一定好。   笔者认为,尽管考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文中选材,但“离本不离纲”,“本”总要体现“纲”的需求。所以,题目虽然是课外,而实际上又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这一点尤以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最为明显。因此,复习时,还是应从课本出发,要以课本为基础,而决不可抛开课本热衷于复习资料或社会流行的种种试题。   复习时使用课本,不要只限…  相似文献   

6.
刘开松 《现代语文》2014,(6):142-144
当前语文高考似与课文教学无关。高中三年六个学期六册课本(新教材分五册必修和若干选修),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辛辛苦苦地学,耗时无数,收效甚微。“语文课教与不教一个样”、“学生多学与少学一个样”似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难道教材与语文高考真的势不两立?  相似文献   

7.
考试命题紧扣课本并不等于死背课文,也不等于简单地重复课本上"举一"的练习题,而应在考察学生"反三"的能力上精心设计试题。就是说,基础知识应该是课本上教学了的,而考察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的试题则必须是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新"例子"。硬要求试题中的每一句话、每段文字都是教材上有的,是不合理不恰当的,因为它考察不出学生的能力。命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拓展”摭谈孙志明近年来高考命题“题出在课外.体现在课内”的原则明确地告诉我们:教不好课本不行,只教好课本还不行。如1995年全国统考卷里,选择题第1小题,A项里有“拓(tuO)片”一词,如果考生不知道此处应该读ta,就很容易造成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深刻涵意直到我教了多年的实验教材之后才慢慢体会到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帖而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却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回顾工作之路,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活”主要体现在这几点上。  相似文献   

10.
依据教材不超纲,这是几年来高考命题遵行的一条原则。但是,所谓“依据”,所谓“不超”,并不是说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照搬课本。即使是直接从课本来的题目也是考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而运用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按大纲规定的范围,着重授之以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  相似文献   

11.
紧扣教材出题,是高考的命题原则。命题者以教材中一些重要的例题、习题作为基础,编拟高考题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每年高考中有不小比例的此类考题。高考题目大多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其中这“高”意味着对课本中的素材加以挖掘创新。课本素材是高考命题取之不尽的源泉。笔者就以2006年高考为例谈试题如何源于课本或变形组合、拓延而来,为考生提供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看重测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生如果熟练掌握教材上的各知识点,就不难取得满意的分数。源于课本而又略高于课本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主流。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应认真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高考,短句的有关考查属于高频考点。与此同时,教材中短句的知识能力点在经典文本、“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中也俯拾即是。然而考生得分却不容乐观。本文试以短句的转换、鉴赏、运用为例。以关联教材为起点,以链接高考为评价方式,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旨归。从依据课标、用好教材角度进行课堂教学,以期体现课标要求的教、学、考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4.
<正>一、背景分析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在高中三年中用好、学好教材是教师与学生都值得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高中课本中的例题、课后练习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考中,考生的得分情况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乐观.下面我们以近几年江苏高考为例,从三个方面看看教材与高考有着怎样的联系.(1)历届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都涵盖在教材之中,都是平时学生上课所必须要掌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春考语文试题给我们一个信号:要重视语文课本的复习。此试卷有三道题涉及教材。2009年春考考生还是三种教材并用的考生,试题尚且如此,而2009年高考,是全市统一使用二期课改教材以后的第一次高考,新教材的统一使用,为命题联系课本提供了方便,试题更会联系教材。因此,要重视对课本的复习。  相似文献   

16.
赖晓春 《成才之路》2009,(30):I0018-I0018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我看来,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对教学而言是又经济又实效的办法。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来激活学生写作的。  相似文献   

17.
高考命题遵循一个原则,“植根于教材,来源于教材,着眼于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贴近课本,有所变通,难易适度,富有新意”.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其与课本例习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些高考题就是课本习题;有些高考题是课本例习题的新排列与重组合,总可以从课本例习题中找到“原型”和“影子”;教材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有效考评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命题以知识为基础,贴近教材,体现了对全体考生的公平、公正原则,有些高考题可利用课本例习题的结论找到求解的捷径.高考题虽植根于课本却活于课本,高于课本,是从课本例习题的内容和方法出发,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上去挖掘;是从课本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在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上去运筹;是从吸取课本例习题的思想、规律出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去追求.不论是复习资料,还是竞赛试题,基础是课本,课本是依据,课本是根源.所以,高考总复习必须立足于课本.例习题是数学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生长点.它不仅经过了教材编写专家们千挑万选的过滤,也经历了教学一线教师们千锤百炼的洗礼,是大浪淘沙的精品,是编者、教者、学者共同解读与创造的杰作.不论...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不等于学课文,教师教语文也不等于教课文.语文教学该如何处理课程与教材以及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郑老师执教的《植树的牧羊人》,力图通过品析文字魅力、辨析文学形象、渗透文化内涵,实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改实验后的首次高考,也是浙江省自主命题文综历史的第一年。面对新高考,老师们有着很多的不适应,难免出现低效的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对三类典型复习课的反思,渗透先进的课改理念,逐步实现由“旧史观”转向“新史观”、“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三个转变,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卫星 《现代教学》2009,(11):36-37
2008年与2009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都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突出能力立意,但命题风格却大不相同。2008年试卷是基础题“送分到位”,能力题“尾巴翘上天”,所以考生整体成绩较为平均。2009年试卷(理科)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其方向值得肯定,但有几道好题“没把好尺寸”,以致考生有点乱方寸,导致了考分高低落差较大。以下谈谈本人对这两年高考数学试题的分析、思考,以及对今后高三数学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