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以三皇、五帝以及他(她)们的氏族或部落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显示了史前河洛文化的辉煌.以及河洛在中国文明起源至形成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王彦俊伏羲氏族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以伏羲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为主体的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源头。其内涵极其广阔而丰富,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为探索、研究,试图从社会关系性...  相似文献   

3.
一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源头,华夏文明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上古时代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部落领袖。当时黄河中游各部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而轩辕统领的部落最早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相传轩辕修德振兵,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因此各部诸侯敬奉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由学生个体集合而成的文化组织,在社会进化历程中扮演着精神高地和文化坐标的角色,它负载着以文化民的使命,通过对个体的文化熏染达成对群体及社会文明开化的使命。大学对社会的正能量引导,集中地反映为大学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改变,更反映为通过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变革的正强化、学生社团活动对个体理性诉求的合理表达与团体存在愿景的强势引领等,从而完成对新时期大学生求真、向善、唯美、独立人格的养成路径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要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论述,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认同,讲好“黄河故事”与百年党史相结合,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淬炼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谱系,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和方法去研究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以炎帝为首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淀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凝聚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炎帝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炎帝精神和炎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郴州也留下了炎帝创业活动的圣迹,与炎帝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大力开发以炎帝文化为主轴的人文资源,构建以炎帝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大大地促进郴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以旅游为依托,也是炎帝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以黄河生态发展及文化资源挖掘为契机,通过梳理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阐释黄河与郑州的文明关系,盘点郑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给出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现实路径:即梳理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符号;创新文化产品,擦亮黄河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教育,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厘清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挥黄河文化精神引领作用;赋予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生命力。目前,黄河文化精神传承面临传播性较差、系统性不强、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应从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探索黄河文化精神传承的具体路径,真正构建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体化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黄河文化精神的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某些答案和评分标准似有不妥之处,谨提出三点质疑,以供参考。第一,填图题答案欠科学。题目要求“在图上相应位置写出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五大河流的名称”,并规定黄河与长江只能填黄河,如“与长江并填不给分”。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同样也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也说:“教材关于七千年前河姆渡氏族的叙述,强调它与半坡氏族处于同一时代……它的发现打破了过去的传统看法,江南的文化发展一向较晚。河姆渡氏族遗址证明长江流域也很早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可见,黄河和长江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填图题答案应是黃河与  相似文献   

10.
勃兴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温州旁村工业化运动在改变了温州经济状况的过程中,没能自然地完成社会文化转型。突出表现在现代商业文化发展的迟滞,朴素的瓯商文化在诸多方面缺乏一种强势商业文明所必需的气质,不足以为温州21世纪现代化进程提供必须的精神资源。建构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商业文化及其经济伦理必须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来传承和创新本土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腹地,自古以来即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相互汇合,形成了汉水文化自身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汉水流域的古方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呈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流变脉络,说明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与楚文化构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孕育上古神话的摇篮。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神话产生在人类尚处于童年时代的氏族社会,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上古神话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记录了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从共时态角度宏观地审视黄河流域上古神话的传播,呈现出以关中、晋南、豫西交接的黄河三角地带为中心区域,向中心边缘区域,再向边缘区域,最后向其他文化区域流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历史明珠。中原文化中含有极有价值的思想精华,积淀和凝聚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研究开发这一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文化资源,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强化华夏文明的感召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对于建设河南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江海风情:南通文化特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海以及在它们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江海平原、内河网络,构成了南通人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南通自古以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都深深烙上了江与海的印记,其文化形态、文化题材及文化意蕴都显现出浓郁的江海风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18.
早在更新世初期 ,就有人类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活。最先他们生活在以昆仑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距今 30 0— 2 0 0万年前 ,他们沿着黄河和长江逐渐向其中下游地区递迁和拓展 ,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至公元前二三千年的尧舜禹时代 ,城池和居民聚落及祭坛建筑遍及黄河、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 ,形成了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 (即中原 )文化的两大文化区。大量史实证明 :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19日,"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与会学者就楚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等专题各抒己见,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