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报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隐性影响和显性影响.显性影响体现在波普尔现代本体论思想、库恩科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情报学理论中的显性引入与启发.隐性影响是指在新解释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取向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关系的后现代解读方法对情报学认知观和领域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影响,从而情报学研究中形成一套关于作者、读者与文本关系的后现代解读体系.对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种种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为情报学界对于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采用德尔菲法收集当前我国情报学界23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关于情报学哲学理论的观点。研究表明:①专家对情报学哲学理论的认知一致性较低,存在12类不同的观点。②大多数专家认为情报学的哲学基础应该不仅仅由一种哲学理论构成,而是多种哲学理论并存,分歧在于应该由哪些哲学理论并存。③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解释学、信息哲学能够用于指导情报学研究的多个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情报学研究的指导集中在宏观层面;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完善情报学的方法论有指导意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可用于指导情报用户研究。该研究能够为构建我国情报学哲学理论框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情报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环境中的用户情报需求和学科情报系统的功能,社会认知理论引入情报学认知观。情报学社会认知观强调情报认知的社会情境性、领域性、文化性,其研究呈现内隐社会认知和整合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4.
情报学的人性化趋势:认知、领域分析与社会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论、领域分析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和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本质。认知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起点,通过领域分析等技术手段最终到达其理论和实践的归宿点———社会认知,从而满足人类的情报需求。最后简单探讨了情报学家的社会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情报学社会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情报学社会认知观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范式,并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了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以及相关性,最后对情报学社会认知研究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研究的层次性和研究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新形势下情报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元问题认识混乱、外延过于宽泛、深层次发展动力发掘不足等,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知识产生应用链条中从信息到智能这一基本范畴。提出了情报学研究应从多方向的综合出发,在个体情报学、组织情报学和社会情报学三个层次进行,同时提出以用户为中心,以情报检索理论为基本内核,从决策、认知、行为和交流等角度对情报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7.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学认知学派产生自对主流实验室情报学研究的反思,关注人对信息的利用与吸收,强调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主观因素在信息的感知、接收及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认知学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对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第二阶段开始重视社会或特定领域背景下用户认知特征的研究,提出社会认知观、领域分析、集成式认知信息检索观等新理论.尤其是集成式认知观及相应研究模型,涵盖技术、人类行为及其互动等不同方面,是对面向技术的信息检索与面向用户的信息查寻所作的首次合成研究,亦是当前情报学认知学派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信息科学元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信息传递模型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信息的本质与属性、信息与知识的表示、信息系统与用户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等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出这四类元理论思想分别代表了信息中心取向、个体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和知识形成理论取向等理论,反映了信息科学研究范式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并简要总结了这些元理论方法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人物拥有政治权力,处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其公众形象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治人物及政治系统其他方面的认知,也影响着政治传播的效果。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认识的形成和"涉人"的社会现象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公众作为"社会人"在政治人物公众形象形成中的主观建构作用,以及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16):34-38
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形象理论与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出发,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与社会心理认知的角度梳理了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流派和认知维度,并对中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力求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其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交互对于档案突破自我封闭圈、促进自我服务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建构论、交互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面向群体交互的档案服务系统,扩充档案服务内涵,强调馆员积极主导、用户参与驱动的双向服务互动,并确立系统总体框架,以馆员与用户、馆员群、用户群为主体层,以信息、学习、评估、涌现等交互行为为行为层,以沟通、激励、识别、认知、反馈等为机制层,旨在促进档案“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档案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下的古文书学档案思想和档案后保管思想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档案学发展路径,使得当前以“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在司法行政和文化社会两种语境下产生一定的错位。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理论研究方法,引入组织理论,建立了正式、非正式组织—沟通的四维分析框架,将古文书学档案思想和档案后保管思想的实质放置在上述框架下进行阐释、对比并作一致化理解。论文在此基础上探讨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发展问题,从认知理论和方法理论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一种可能性,认知理论研究从档案管理经验归纳延伸到档案现象认知构建,方法理论研究从归纳档案管理原则标准延伸到关于档案制度正式化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直接影响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结构体系的研究。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对信息行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之一,本文从建构主义的三种流派,即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论探讨了它们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档案价值的认知,伴随着档案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间借鉴交融而不断丰富和清晰。档案文本既是客观自然的记录,有其事实性经验价值的真实性,但同时,这种经验价值又是集体意识通过书写者个人的文化表述,代表一个集体的权力意识,体现的是集体历史心性、集体记忆,因而档案文本记录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对价值判断主观性以及保存的偶然性,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档案价值的认知。通过档案文本写文化行为、场景信息以及遗产性的文化诠释,可以构建档案文本的意义体系,从而使档案价值得以延伸和重构,丰富我们对档案价值的认知以及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解和取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引入认知科学理论与情报认知观,描述和阐释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旨在以尚不成熟的一己之见,为学界知识管理研究引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陈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08-111
通过对湖南省城乡居民关于信息分化的认知调查,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情况,探求信息分化的主观成因。经统计分析发现,公众对信息分化的主观认知主要由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和制约,公众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状况自我评价、受教育程度有很强的解释力。在不同职业身份的公众中,知识分子具有最强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分化认知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是一个用以表征图书馆学新范式的本体论范畴。文本范式是其本体论与认识论支点。信息资源是文本范畴的社会维建构 ,公共信息资源是文本范畴的社会维度建构 ,认知机制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信知维。基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元理论建构是一个三维元结构。图 2。参考文献 2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