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与为了人民群众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实体化”的社会观、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和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观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分析,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淑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4):30-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渊源的分析,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本文从探讨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及特征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兴起.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潮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主流,在道德教育中,价值澄清学派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不会有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把握这样几个基本点:市场经济推动利益和谐,政府保证利益和谐,动态渐进实现利益和谐.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包容,包容意味着共享与普惠,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发展;开放.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开放;兼顾,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不同地区、阶层、人群的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使全体人民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受益;公正,社会公正是利益和谐的关键.只有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7.
8.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岗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8-73
先秦原始儒学极具价值的思想,是将社会和谐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孔子的和谐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柏拉图的和谐社会排斥个人选择等级的自由,压制个性的发展.奥古斯丁以上帝的至上性、普遍性消解了个性、人性.空想社会主义试图给予人们以人文关怀,但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人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指出以人自身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一种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充满着人性的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论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非常人性化的发展观,是在和谐中求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特征,与科学发展观一样,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性化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本质理念。笔者认为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做到以下4点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卢桂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246-246
随着高校学生与社会接触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互动频率的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和观念也荡涤着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在今天。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样构建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作以浅谈。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的研究源于西方社会.从不断发展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可归结出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即市场社会是市民社会的生长基石;社会团体是市民社会的现实表征;婚姻家庭是市民社会的隐性实体.这些要素构成市民社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礼云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以人为本"字面含义丰富。现阶段,我党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薛秀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3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以人为本”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深度关联,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实现轨迹。而从宽容走向和谐,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具体实现路径———以宽容的心态、理性特别是制度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在多元价值和多样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无疑为“以人为本”的现实践行提供了制度的维系和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跃升到一个更加自觉寻求和实践“以人为本”与公正和谐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是任何一个政府、政党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也与社会发展历史潮流是一致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敬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4):116-118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时期,即社会失调时期或社会“不和谐”时期。在形成这种“不和谐”社会局面的众多原因中,除了有诸多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其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协调”。因此,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相协调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11-14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立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1):84-85,9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王孝哲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7
社会关系和谐是各个历史阶段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在根本利益上相互对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才会开始自觉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重要价值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是要有和谐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