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够好,一位65岁的上校退役后生活不很富裕。可他拿到第一笔钱后却不愿向命运低头他想到自己有一份很有价值的炸鸡秘方,可以卖给餐馆。整整两年时间,在他被拒绝了1009次之后,终于听到了盼之已久的一声“同意”。这个执著的老人叫桑德斯上校,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现在,美国肯德基国际总公司繁衍的“子嗣”多达9900多个,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知道"肯德基"好吃,可你是否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呢?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肯德基"连锁店的创办人不是"肯德基先生",而是桑德斯上校,他65  相似文献   

3.
影视剧《远东阴谋》中张学良将军身旁有个侍卫官,镜头很多:参加执行清除暗通日寇的杨震霆、常荫槐,“九·一八”之夜对蒋介石下令不准张学良抵抗的电报痛心疾首。后在1936年12月12日晨,又领一营人冲进临潼华清池卧室,一直追寻上山,终将蒋介石擒获。他,便是东北军卫队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王玉瓒,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夏村农民家庭。青年时投笔从戎,在东北军从上士文书升到上校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随部队退往关内,携家带眷,受尽了沦亡之苦。1936年,…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很喜欢吃土豆,而且还有多种吃法,其中比较受美国人欢迎的吃法是炸薯条(fried potato)和炸薯片(potato crisp),这在美国各地城市大街上比比皆是的快餐店中,如麦当劳(McDonald's),肯德基(Kentucky)等,可以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5.
有 两个 年 轻的 女教 师 愉快 地走进 各自 的 教室 ,一 个发 现黑 板上 画 着 一 个 人 头 像 , 上 面 写 着“×× (老 师的名 字)遗像 ”四 个大字;一 个 发现 教室 的 墙被 涂成 了黑色。 看 来, 一场 暴风 雨 就 要降 临在这两 个教 室里了 。 A 老 师 面 带 笑容 , 对着 画 像欣赏 了一 下,转脸 环视 全 班,平静地说 :“ 画 得很 像 我 ,字 也 写 得 不错,可 是 多 写 了 一 个 字 。”当 她 从学生 的表 情上 认 定画 像是 王 小虎的“ 杰 作 ”之 后 ,点 名 提 问 了 他 。王 小 虎 回 答 ,多 了 一 个“ 遗 ”字 。“ 为 什…  相似文献   

6.
1944年6月4日,西非佛得角群岛的附近海面上碧波荡漾,晴空万里。由海军上校加勒里指挥的美国航空母舰护航战斗群正在此处航行。深知德国潜艇狡诈厉害的海军上校心里清楚,海面越宁静往往越是潜藏着杀机和危险。他命令护航战斗群:“雷达转动,声纳工作,3望哨加强警戒,严密搜索潜艇!”于是,一张严密的猎潜网张开了。“发现水下目标!”,“查特林”号驱逐舰上的声纳兵报告声刚落,海军上校就发出了战斗警报。当确认这一水下目标是一艘德国潜艇后,两架“复仇者”式舰载机立即从航母上紧急起飞,对准水下目标的方位投下一串深水炸弹。“轰隆隆”一声声…  相似文献   

7.
这一年,桑德斯已经65岁了,但他依旧贫苦潦倒,只能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他是退伍的上校,生平第一次拿到的救济支票,仅仅105美元,内心自然十分沮丧。随后,他开始思量自己的所有,并试图走出这种窘迫的境况。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跃上脑际:我不是拥有一份人人都喜欢的炸鸡秘方吗?如果我能和餐馆合作,使上门的顾客增多,并指名要吃我的炸鸡,  相似文献   

8.
案例《五彩池》是经我几次试教后展示的一节观摩课。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到制作课件,我都已经比较满意了,觉得只要按既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课上,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了一组五彩池图片后,结合书上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两个词语。我暗自惊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看来,这节课没问题了。”正在我得意之际,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难道还有问题芽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吗芽不容多想,我示意让他说。他好奇地问道:“五…  相似文献   

9.
赵晋伟 《初中生》2009,(12):36-36
一天,阿拉巴马州红石军工厂正在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一向以严厉著称的上校。阅兵仪式进行得很顺利。上校像鹰眼一般锐利的目光扫视着队列。突然,他径直走到一个士兵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  相似文献   

10.
透视肯德基     
大名鼎鼎的“肯德基”,大家都知道吧!可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吗?告诉你吧!它的创始人是山德士上校。当我们品尝着美味的“肯德基”时,你可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山德士上校是经过了1009次的努力,才创立了风靡(mi)全球的“肯德基”。最初山德士上校只是在路边开餐馆的,刚开始生意还算红火。可是新路建成,所有的车辆再也没有从他的店门前经过,餐厅也只好关门大吉了。当时,山德士上校已经60岁了,但是他对自己做的炸鸡很有信心。他说:“我做的炸鸡是最棒、最好的!一定会大受欢  相似文献   

11.
“欢迎光临普鲁克海,我等奉保罗大帝之命在此恭候多时了。我是保罗大帝的卫士长—迪林上校。”骑兵首领一身白银铠甲,威风凛凛。“请问哪位是聪聪豆爵士?”迪林上校问道。“我是。”聪聪豆跨前一步。迪林上校打量了一下聪聪豆,“陛下对你赞不绝口,果然是一表人才。”“您过奖了,但是我并不认识保罗大帝呀。”聪聪豆感到莫名其妙。“不用着急,我这就带你们去见陛下。”迪林上校说,“请几位跟我来吧。”迪林上校一挥手,他的手下立即领过来一辆造型诡异的小车。这辆车没有轮子,却有八条腿,车子前进时,八条腿井然有序地向前迈进,活脱脱的一只木…  相似文献   

12.
一位姓王的中学语文教师告诉笔者: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学的内容也由学生是否应该听转向学生是否喜欢听;他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变得缩手缩脚,多在充当“和事佬”……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学生利用给老师打分的“武器”对他进行“报复”。甚至有的学生在遭到老师批评后想尽办法“炒”掉老师,致使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很不稳定,一个学期换了多位教师。我曾与这个班的学生代表谈话,他们普遍认为老师被学生“炒”并不是因  相似文献   

13.
被生活同化     
活在英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果你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也并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看你是想怎样活.我的朋友的朋友,到英国三年,打了过来读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旗号,他的英文很有进步,反正到哪里他都不会憷头交流,不过他的英文绝对不是从语言学校得来的.从他来这里,就在肯德基打工,他的语言能力就提高自那里.我从没见他去上过课,每周五天的肯德基,已经让他没了精力读书.他是一个克勤克俭的人,连年下来,存了些钱,于是返中国,终于同他的未婚妻结了婚,然而,当老婆想申请到英国团聚,却被无情拒签.这已是第二次悲剧,第一次更惨,已经飞了十多个小时到了英国,在英国的海关竟以有“移民倾向”为由被遣送回国,两人在机场真正上演了一出泪眼汪汪、生死离别的话剧,那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似文献   

14.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启示录》的情节很简单,韦拉德上尉奉命带领一个特别行动组沿湄公河而上,寻找并俟机消灭科兹上校。科兹上校原本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军人,出于某种原因,他放弃了升任将军的机会,重返越南战场,并自己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与越共作战。但科兹上校并不听从美军的命令,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美国人必须消灭他。韦拉德的行动组由来自美国底层的年轻人组成,他们  相似文献   

16.
看了7月18日《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痛”而后“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后,我感到很不痛快。在谈“如何评说现行高考制度”时.一开始这位教授说的一番活虽无新意.但还是比较在理的,然而竞没有想到他说着说着,诗性大发起来:  相似文献   

17.
对于美国课堂上常见的自由、随意,中国教育专家认为他们是在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而美国学者的观点是给学生吃“三明治”。一次,这位专家向美国学者讲起了“傻人吃大饼”的中国寓言故事。傻人连吃五个大饼,吃到第六个大饼才感觉饱了,这时,他说:“早知道吃第六个大饼才饱,前面五个我就不吃了。”专家说:“你们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只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美国学者似有所悟。可是第二天,他找到中国专家说:“我们美国人不吃大饼,我们习惯吃三明治,我们给学生的应该是三明治。”中国专家大呼其妙。“大饼”和“三明治”的比喻有着怎样的含…  相似文献   

18.
益智推理     
《好同学》2005,(11)
1.十万英镑藏于何处1941年的一个夜晚,苏格兰警局的蒙马特利上校来到伦敦“侦探俱乐部”,这里的成员热衷于谈论侦探小说。“如果事情不重要的话,我也不会要你们帮助,”上校说,“最近,伦敦来了个从南美来的陌生人,我们有情报说这个男人很可能是纳粹特务,是个携带巨  相似文献   

19.
正1985年2月15日,86岁老作家盛成在致上海学者陈子善的一封信中,向他详细讲述了"台儿庄大捷"后,他与郁达夫前往徐州劳军的历史情况。在信中,盛成三次提到了美国史迪威将军(台儿庄大捷时为美国上校)。23早,我识史迪威上校。……下午包华国陪游快哉亭公园。我与达  相似文献   

20.
“隐逸湖区”说塑造了华兹华斯离群索居、怡情自然山水的诗人形象,在客观上遮蔽了他频繁造访伦敦等都市之事实以及他对城镇居民生存现状的细致体察和深沉关切,因而不可避免地误读了他“择居”湖区的深层动机。本文认为,华兹华斯“择居”湖区在根本上是基于个人天性及“审美济世”之诗学旨归的自觉选择,其中很可能有科学家牛顿的人格魅力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