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中普遍出现了既不觉得自己体质下降又不会因之产生危机感、更无增强体质意识的主体缺位现象,这与体质认识偏差、体质下降“时间差”、“主静”观念陈旧、社会发展使然等诱因得不到祛除不无关联,而要培养学生在体质促进中的主体意识,惟有选择教育启蒙先行、教育普及随后的消弭路径,从治本层面调动体质促进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出关>的“关”》)。“杂取种种人”,就是从众多的模特儿(他们未必都是同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身上选取塑造人物形象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概括性是很广的,其中有的如阿Q形象,则广到“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答<戏>周刊编者信》)。这样“杂取种种人”的作法,会不会使人物形象成为超阶级的呢?对鲁迅来说,是不会的。因为还有“合成一个”的步骤。“合成”,不是把“杂取种种人”的东西,简单地、机械地累加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人性论”的泥坑。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案例:《大学校园为何弥漫“就业恐慌”》(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上周联合实施的调查(3747人参加),57.9%的正在求职的受访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50.2%的人用“担心”描述自己找工作时的心情,44.7%的人选择了“焦虑”,还有22.0%的人认为“太难了”,只有12.5%的人“信心十足”,对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有把握。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体验、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使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悲观。61.1%的受访通过个人体验认识到就业的严峻现实,而这个发现明显使他们远离了原来的无忧无虑。在谈到离开校园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死水》新奇而浓丽,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它的新奇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正如波德莱尔对一具爬满苍蝇的死尸极力描写,闻一多先生也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进行了独特的构思,竟然对北京城西单臭水沟这样一个臭的形象给予美的点缀,使人更加厌“恶”,弃丑图美,破旧立新。这样的构思如异军突起,奇崛有力,给人印象深刻。《死水》的浓丽也不同于闻先生其他诗歌中对神州山河所表现的壮丽和生活彩色的明丽,而是一些繁密而具体的意象,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用这些美好的词语去描写一潭死水,使我们对此诗的新奇感受又更深一成。  相似文献   

6.
略谈颜之推的“教儿婴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之推提出的“教儿婴孩”思想,是指父母要想使自己子女成为人才,必须从婴孩的教育抓起。家庭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父母要把“重德教”放在培养人的首位;要从严教育子女,应注意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取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7.
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表明了古希腊对“人”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人对自我的寻找。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最高的善是自我实现,运用人的本性能真实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因此,人的观念的发展导致西方文学强调人的理智,人的尊严以及自由意志,要求人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性生态危机和全球化生存语境之双重背景下,当代人道论的存在论根基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以此,当代人道论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平等、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其价值指向的整体表述是世界生命主义、社会人本主义和个体主体主义;其生存论原则是生命平等原则、人人平等原则和个体主体原则;其具体的实践追求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努力使一切生命成为完整的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努力使一切人成为完整的人;平等地善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虽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富裕的人不断增加,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也随之火热,人人都想让自己的子女有文化、受良好的教育、做人上人.因此,对自己子女的培养舍得花钱,不惜一切为子女创造条件.这一切有喜人的一面,标志着中华民族素质不断提高;但也有许多科举制度下的残渣余物又复活于人们心目中.表现为一切为了升学,家长为了让孩子当“白领”,而不做“蓝领”,用“小鞭子”把孩子往一条“独木桥”上赶,少数人过去了,多数人掉下来,中小学成了大学的预备班,“全体”、“全面”被忽视了.导致有的学生厌学、出走,甚至因为名次排全班末尾而自杀.孩子课业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太大,使他们过早地“老气”,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给童年加上了“灰色.”给孩子们的生活扫去“灰色”,使他们变成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关键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