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即行星运动周期的二次方与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半长轴长的三次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如果运行轨道不是椭圆而是圆,则公式中的R表示圆半径.k的值与行星无关,只决定于中心天体的质量.此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只是k的值有所不同,但k总是由中心天体的质量来决定,与卫星无关.  相似文献   

2.
卢玉龙  邵云 《物理教学》2022,(7):54-55+60
本文借助于某学生对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值的疑惑,分别以太阳与行星的共同质心、太阳、行星为惯性参考系或非惯性参考系,对相应的k值进行了研究与计算。结果显示:严格准确的k值与太阳和行星的总质量有关,开普勒第三定律实际上是近似的;在正确地引入惯性力后,所有参考系均能得到k值的准确结果;若以太阳为惯性系,则所得到的k值存在极小量的误差;而若以行星为惯性系,则所得到的k值谬之千里。文章的内容反映出惯性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宏伟 《新高考》2004,(7):96-97
估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建立有关方程.具体方法是:恰当选择F引=F向或F引=mg(在星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认为两者相等)或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常量)进行估算.下面逐一说明.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观察在物理学发展史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是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密切相关的;而开普勒是一位视力极差的天文学家,他的研究素材完全是他的老师、天文学家第谷长期天文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第谷长期辛勤观察所积累的浩瀚的天文资料,就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也就是没有整个牛顿力学,  相似文献   

5.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其数学表达式为R3/T2=k,其中R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为公转周期,k是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  相似文献   

6.
万有引力定律是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规律,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正因如此,我们在学习或复习时,总以万有引力为焦点而忽视了对另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开普勒三定律。实际上在解决某些高考题目时,若能恰当运用开普勒三定律,反而能起到明确思路,简化过程,快速求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表述为: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若把行星的椭圆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则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相似文献   

9.
竺彦君 《物理教师》2004,25(2):10-11
开普勒在发现第一定律(轨道定律)和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以后,一直希望再找一个对于太阳系一切行星都适用的普遍定律,以表达“行星距离太阳愈远,运动愈慢”这个显然的事实.最后,经过9年的顽强拼搏,于1619年出版了《世界的和谐》一书,其中详细阐述了这个新发现的定律,并把它称作和谐定律,也就是  相似文献   

10.
郑磊  李学 《物理之友》2023,(7):8-10+13
在常规教学中未经铺垫直接给出开普勒定律,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借助Mathematica软件的数值计算和3D建模功能,仿真呈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动态轨迹,引领学生“重走”开普勒的探究之路,通过观察、猜想、总结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从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前后这段物理学史中,可以总结出知识存在的三种形态,即:事实形态、规律形态和理论形态。透过知识形态的转变可以看到宇宙的和谐性以及西方人追求用演绎的方法来生产和组织知识的策略,这两点都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古代中国人没有形成宇宙和谐性的信念且没有掌握用演绎的方法来生产新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运用开普勒定律解答2021全国乙卷理综第21题的基础上,质疑了解答过程中k值的迁移是否正确,并给出了详细的推证过程,与各位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导出了地球运行受太阳辐射影响的表达式;并讨论了考虑太阳辐射后的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4.
2011年高考中万有引力模块的考题,以卫星和天体运动为背景,突出考查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等知识点,凸显了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本文就2011年全国及各独立命题省市高考试卷中的万有引力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并给出详尽的解答,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1.用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二十年代,开普勒这位身材瘦小、高度近视的科学巨人,面对模模糊糊、叠影重重的天象,聆听到了天宇的和声,揭示了约束行星运动的法则,给天庭立了法,把人们从盲目的对"天"的崇拜引向对天的探究.开普勒第三定律揭开了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本文归类分析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卷中  相似文献   

17.
例1若已知地球对它所有卫星的k值都等于1.01×1013m3/s2,试求出月球运动的轨道半径(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大约是27天).分析:本题考察点为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用T2r3=k的变形式:r=3kT槡2代入相关数据即可求得,属于简单题.但由于高考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角度出发,解这类题是对计算能力很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1 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是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的学生和继承人,他根据第谷毕生观测留下的宝贵资料,孜孜不倦地对行星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是根据观测数据总结的;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几年的各类中学物理竞赛试题,频繁出现天体的运动问题,而现行高中各类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仅限于用万有引力定律作为基础,开普勒三定律只作为学生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出现,不做要求。然而竞赛试题却需要用开普勒三定律的有关内容才能求解。因此在教学或指导学生参赛时,应有针对性地对应用开  相似文献   

20.
在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来的,但从历史看,动量守恒定律首先是笛卡尔提出的、惠更斯等人通过研究弹性碰撞验证的。而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二定律(太阳到行星的矢经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中就有所体现(即关于行星运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是牛顿概括三大运动定律的基础。另外,近代物理学表明,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完全适用于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微观、高速领域,由此可见,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应看做是从实验室总结出来,比牛顿二定律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