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球运动在世界上是一个速度最快的球类项目.轻快而敏捷的滑行在临场裁判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场比赛开始,冰球裁判员一出场就立即映入队员和观众的眼帘,他的仪表风度,特别是滑行水平都成为评论的内容.庄重大方的风度,特别是快速、敏捷、协调的滑行能使运动员们信服,并赢得观众的好感.因此,冰球裁判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滑行姿势、高超全面的滑行技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临场的冰球裁判员与其他运动项目裁判员不同的是穿冰球刀在场上滑行执行裁判工作。为便于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冰球裁判员的姿势应该是:上体  相似文献   

2.
宋明欧  党红 《冰雪运动》2008,30(1):29-32
冰球裁判员的基础素质状况决定了场上队员是否能公平竞争,观众是否能欣赏到精彩的比赛。认为冰球裁判员恪守职业道德,良好的滑行技术、身体条件和技能,平和的心态,以及临场执法能力构成了其基本素质;认知、情绪和能力是影响其临场执法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提出从"球感"的建立,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相结合,加强表象训练,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完整的应变能力,确保准确判断比赛的合法进攻与防守等培养冰球裁判员临场执法能力的有效途径。旨在现代冰球裁判员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冰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速度快、变化多的竞赛运动.比赛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裁判员依据冰球比赛规则,当机立断地进行裁决.为了使比赛顺利进行,经国家体委批准,我国制定了符合国际比赛规定的冰球规则.经过长期实践,这个规则不断地得到修改和补充,条款日益完善、合理、准确,作为冰球比赛统一的规则.虽然规则不可能将  相似文献   

4.
冰球比赛具有速度快、激烈多变的特点,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要求非常严格。运动员在冰上滑行跑动速度快,很多战术配合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比赛中无球队员的跑动,对完成一个整体战术配合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无球队员跑动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冰球比赛,随着运动员的高度和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攻防技战术的发展和创新,更增加了冰球比赛的对抗性.因此,对裁判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既是组织者,又是执法者.裁判员判定的正确与否,不仅标志着裁判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项目特征、技术运用等角度对冬残奥会冰球项目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残奥冰球技术复杂多样,主要由滑行技术、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组成,每种技术相互串联、相互影响,不同技术的连续运用是完成整场比赛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减少比赛犯规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凯  李庆明 《冰雪运动》2010,32(1):30-34
正确认识比赛中运动员犯规带来的危害,对加强和规范技术动作合理性,强化合理阻截意识,减少比赛中运动员犯规行为,提高比赛的胜出率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员犯规的特征,我国运动员犯规与失分的关系,提出采用强化针对性技战术训练、加强心理训练、学习现代冰球理论、提高抗裁判员失误判罚的能力等措施减少与预防比赛中运动员的犯规行为。  相似文献   

8.
冰球运动是一项把熟练的滑冰技术同控制冰球技术以及运用身体技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其特点是速度快、对抗性强、机动灵活,要求队员个人技巧高。其技术和战术的最后目的是争取射门得分。而冰球守门员,就是要在对方射门的关键时刻,运用一切合理的技术动作封锁住球门不被攻破。他是防守中最后一道防线,对比赛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冰球守门员应更具有熟练的技术,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应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冰球各组别的技术、战术、身体训练水平日益接近,为了战胜对手赢得比赛的胜利,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世界冰球界的重视.国外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科学的心理训练,对冰球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具有良好的影响.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在整个训练中,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占百分之七十,心理训练占百分之三十.此外,对受伤的冰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主力队员如不进行心理训练,就会使他们的技术、战术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伤愈后,也不能马上参加比赛.冰球运动具有速度快、争夺激烈、战  相似文献   

10.
系统梳理与分析国内外冰球项目的比赛特征、体能需求及其测试方法。研究发现:1)冰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进行4~10次上场轮换,每次上场时间为30~90 s,上场比赛期间需要交替进行低、中、高强度运动,在长时间中低强度滑行过程中需要频繁穿插多方向爆发式移动;2)冰球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团体球类项目,比赛的整体负荷较高,运动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力量、爆发力、速度、灵敏、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等体能素质;3)建议使用陆上深蹲最大力量测试反映力量素质,使用陆上下肢水平与垂直爆发力测试反映爆发力素质,使用陆上与冰上冲刺测试反映速度素质,使用陆上与冰上5-10-5折返跑、冰上S形绕弯测试反映灵敏素质,使用冰上重复冲刺滑行测试反映无氧耐力素质,使用冰上30-15间歇折返滑行测试反映有氧耐力素质。  相似文献   

11.
女子冰球技术同男子一样,具有多元、对称和组合变异的特点.无论是滑行速度、射球力量或是身体接触,当速度和速度力量增长,滑行速度和射球力量指标也相应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通过对2014-2015赛季国家女子冰球队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总结女子冰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显示的特点和身体训练同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别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身体训练的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冰球运动以快速滑行、激烈对抗和冲撞著称,是世界上最危险、受伤率高的比赛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培养冰球运动员的自信心已经成为现代冰球教练员的必要与培养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比赛的目的、环境的变化、教练员的行为、自我的认知等都会对冰球运动员的自信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通过塑造自己良好的心境,积极改变对知我的认知,教练员正向的语言提示,营造积极训练环境等有效的自我激励与精神生活的方法、手段,能帮助冰球运动员重塑自己的人生,重新构筑自己的身心世界,培养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团队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现代女子冰球运动,比一百年前开始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为盛行并受到重视。但女子冰球一直沿用男子冰球的竞赛规则;1992年在芬兰坦佩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中,国际冰联制定了比赛实行无身体阻截的规则。这一特殊的比赛方式首先出现在女子冰球比赛中,主要是为了强调传球、滑行、射门和组织进攻的艺术性及保护女子队员的人身安全。本文对女子冰球比赛中易出现的身体接  相似文献   

14.
林彬  刘文礼 《冰雪运动》2008,30(3):30-33
通过对全国第11届冬季运动会男子冰球全部18场比赛中的各种犯规现象进行临场统计,运用现场观察、文献资料调研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犯规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子冰球比赛中,弱队的犯规次数明显高于强队,犯规的性质也比较严重。指出造成犯规的原因为滑行技术水平低、阻截与冲撞技术不规范、主动犯规、习惯动作和过激行为等,提出应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正确理解规则并加强针对性训练,建议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运动员体能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严格要求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比赛时少犯规或不犯规,保持队伍的整体实力,从而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世界锦标赛有关资料的技术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员滑行的速度和比赛积极性指标不亚于任何队,而强行突破、强行阻截、近身对抗的能力明显低于其它队。可以说,对抗能力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围绕冰球后卫的任务 ,在比赛中的作用 ,对后卫的特点和打法进行分析 ,阐述优秀冰球后卫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在当前国际体坛上,冰球运动仅次于足球运动,倍受广大青少年及观众喜爱。冰球比赛紧张激烈,攻防转化令人限花缭乱,射球速度快如飞箭,比赛高潮迭起,层出不穷。在第十六届冬奥会冰球比赛中,历届冠军加拿大、独联体、美国、捷克等国家没有一场不败的纪录。这表明参赛队的水平非常接近,整体水平又有新的提高。本文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46场冰球预、决赛的实况录相,对每场比赛射门得分情况分别进行记录与统计,再对结果进  相似文献   

18.
直线滑行是滑好冰球刀的重点和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正确掌握直线滑行技术。  相似文献   

19.
试析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及技术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具有控船稳、速度快、身体灵活、应变能力强等专项技术特点,并且论述了在各种比赛情况下运用技术的要领。  相似文献   

20.
日本女子冰球运动的兴起是1972年在日本札幌举办了季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当时由于奥运全的影响,使日本人对冰球运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由于这个高潮的影响,1973年,在东京成立了第一支女子冰球队,而后女子冰球队逐年增加。1978年,由于有关热心者的努力,日本举办了第一届日本女子冰球锦标赛,当时参加比赛的共有5个队。1982年3月,在日本冰联的支持和主持下,召开了日本首届女子冰球比赛。这次比赛共有9个队参加。队员无论是滑行技术还是杆上功夫都有了一定的水平。这次比赛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