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日昌作为洋务派的重要成员,认识到强国必须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济世意识的人才,而变革迂腐僵化的科举制是当务之急。他主张,一是大胆变革科举内容;二是严格考试;三是向台湾地区的番人等少数民族添加学额,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等,寄托了他改制兴国之心。  相似文献   

2.
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得到不断的变革和充实。由于时代的局限,它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与弊端,但其选士的制度化,特别是选士过程中的开放性、客观性、竞争性具有相当多的合理的先进的成分,因而为当时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也为后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它的确是我国一份十分宝贵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1905年清廷宣布立停科举,主要针对常科,并未触及恩科与特科。随着各省学堂的兴办、扩展及西学风行、儒学衰微,不断有人呼吁举办制科,借此保存国粹。清廷批准开科后,博学鸿词科因故未能落实,孝廉方正则在宣统年间两度开科,其初虽以德行、孝道为推荐的依据,而后却据考试成绩与报考者原有旧学功名分等录用,未见有挽回中学颓势的功效,却实际成为停罢科举后疏通旧学士子的一项善后措施。  相似文献   

4.
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进行文官录用制度改良,改变了旧有的录官制度。这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中国的文官选拔录用呈现出专业化和技术化趋势,文官构成由旧有的儒学官僚向新型的技术官僚转变,加快了当时中国上层建筑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2005,(7):49-49
今年是中国废科举一百年。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正面的评价逐渐趋多。科举可能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科举制度选拔的多数还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在中国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那些人,如蔡元培、严修、蒋梦麟、张寿镛等,都是有功名的人。  相似文献   

6.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时教育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科举考试与教育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多数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教育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笔者试图通过这段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廷富 《文教资料》2012,(19):137-139
从隋代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管理与政治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有其合理性与进步性,但其后来内容上的规范化、形式上的程式化和价值取向上的利禄性,使其最终走向极端封闭和衰败,阻碍了我国社会形式进化,延缓了我国近代化进程。重新审视科举制度,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我国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唐代科举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国选士制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更能体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相对公平的选士精神,也对唐代的政治、教育及文化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曾将中国的科举功名视同于西方学位。基于此,有人视“中国是学位制度的故乡”。这当然多有偏颇。但是,对立论者又将利玛窦的看法斥为“误读”,并以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的殊异作为论据。如此似又有失公允。其实,欧洲中古的学位与中国明代的科举功名,形式类同和精神暗合之处相对为多。再者,利玛窦为使“东学西渐”更为形象、便捷,如此类比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应当重新正确认识我国的科举制度,并从科举制度是具有相对先进性的人才选拔方法、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化教育与政治兴衰起了巨大作用、科举制度对西方建立现代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官吏选拔的重要制度,唐代基拳上走向完善。这种以考试取士的制度事实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地方文化也概莫能外。考索永州地区唐代的科举制度状况,目的是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后的《历史纵横》又说:“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相似文献   

16.
高考、中考“指挥棒”左右着教育事业,左右着数以亿计青少年的生存状况,这是中国当前社会的现状,也是不争的事实。“指挥棒”在十九世纪末,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因为它的公开公平性,已经被广大群众认可。可是近二十多年来,特别进入21世纪,举国上下却对高、中考“指挥棒”痛加指责,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也万炮齐轰“指挥棒”。甚至有人还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州府学及所属县学,历史悠久,官方重视,办学条件较好,作育人材,导引士风,成就显著,于培养崇文尚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多所贡献.但科目偏狭,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积弊难纠,完全成为科举之附庸.随着近代社会进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旧式官学教育体系终告瓦解.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化论坛》2009,(1):105-10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19.
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经历了洋务教育和维新改良运动的冲击,虽革新改良、补伪救弊也不能挽回其覆灭的历史命运。鉴古知今,废除科举可为今天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坚定改革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较之于同期的西方,有先进、完善得多的科举考试以选才用人的制度。但在近代化过程中,这一制度被西方借鉴并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官制度。与此相反,由于专制的政治体制、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等的严重局限,这一制度在我国却衰亡了。比较中西迥异的这一现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