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做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3.
4.
我们需要从最微小的消息写作开始,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戒除新闻、宣传不分的非职业的毛病。让我们重温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中关于消息写作的常识:“切不可将意见加杂于新闻之中迷惑读者。”“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自有主张。”  相似文献   

5.
何朝本 《新闻世界》2002,(2):15-15,36
  相似文献   

6.
7.
8.
动态消息,亦称动态新闻。即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最新发展变化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消息式样。各新闻媒体每天播发大量的新闻中近90%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的动态报道一般采用三种形态,即:一是对刚刚发生的事物或过程极  相似文献   

9.
有一类通讯员的稿件,常常只有一个段落,看上去黑压压一片。拿起这样的来稿,如果不是职责在身,真不想看下去。就报道的内容而言,这样的稿件通常也不注重分清所报道事实内容的轻重缓急,恨不得一骨脑把采访到的情况和细节统统搬上来。其实,如果仔细将这类稿件中的成份筛选一下,重新按照新闻价值和事实内容的轻重来编排,注重段落的划分,通常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篇幅,而原来预定的报道内容可以基本保留。段落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逻辑和意义,而这是不需要通过增添字数达到的效果。下面以一篇通讯员的来稿作为例子,专门谈一下如何划分消息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消息,一般报纸刊载最多的也是消息。然而,据笔者观察,许多消息不重视交代新闻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和依据。只有交代了消息来源,新闻才有了依据和凭证,才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让读者信服,而不致被认为  相似文献   

12.
消息是新闻的主体,是报纸最显著的标志。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处于决定报纸命运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写消息是记者的第一职责。然而,近些年在办报和阅报当中,发现了消息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但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据式”结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蔚成一种新闻写作格式。面对着消息“据”式结尾勃兴的现象,到了该探讨一下它的运用得失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5.
报纸上的不少消息,标题概括地告之了基本事实,但是直到把整篇文字都看完,才能知道具体事实;这还算是好的,有时,就是全看完了,对基本事实仍然不甚了了。原因不外两个,一是对事实本身就没有交代清楚。另一种更常见的原因,是消息的叙述结构不当。后一类问题的消息常见,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就以光明日报2002年3月11日四版的一条消息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成爱君 《传媒观察》2005,(10):60-60
我始终认为短段落是消息的形式特征之一。其理由是:一、我们打开《参考消息》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消息这样是由若干很短的段落联缀而成的。二、美国的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好的消息写作是干脆而明快的。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是它的特征。”还有教科书  相似文献   

18.
消息这一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于首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企业报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编辑们老是慨叹“好消息难觅”,苦于无米下锅,只能以一些“大块头”文章填充版面。如果报纸上的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被逐出赛场。因此,必须尽快改变报纸上消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状况。当前消息处于弱势的表现及其原因消息弱化的现象在一些石油企业报上表现尤为突出。据介绍,1994年参加全国石油系统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的600件作品中,消息仅30件,占5%。翻一…  相似文献   

19.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要求作者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者传送最新的信息。作者怎样既把握了这一点,同时又让读者从中体味到这篇消息的个中三味呢? 找出亮点写出鲜味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共性。贯彻上级的精神,落实规定的要求,你做别人也在做,这就叫共性。但个性却又寓于共性之中。只有身人心人,才能透过表面最迷惑人的共性,找出最本质最能打动人的个性,并把焦点渐渐聚到这一个性的亮点上,寥寥数笔把这个点勾勒得精彩传神,使消息的鲜味跃然纸上。去年…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传播》2003,(3):27-27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但丝毫不放松对写作水平包括文风的要求,入选作品特别是获一、二等奖的作品,不说洛阳纸贵、街巷传诵,至少应叫人啧啧赞叹。从参评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看,落选作品甚至个别人选三等奖的作品存在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的作品写得不够规范。一篇消息作品,最起码要做到“5个W”齐全,但是有的篇目恰恰在这个最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