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新课的引入都是很讲究的。一位老师在初二代数中讲“分母有理化”,先出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作为课堂练习: 计算1/(2~(1/2))(精确到0.01)。她指定两个小组的同学先求出2的算术平方根1.414……,然后直接除,另两组同学将分子、分母同乘2~(1/2)后再算。并叫两位同学分别用两法板演: 两法相比,优劣明显。教师说:“我们今天就讲这种(指乙的板演)简化根式运算的方法——分母有理化!”从而引入新课。另一位老师讲“数学归纳法”,先用一般归纳法引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判断(例略),再用一般归纳法引出“一切物质热胀冷缩”的错误判断,由此说明:若所论对象个数有限时,一般归纳法往  相似文献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伟大教育家孔子总结的教学经验,也是最早提出来的启发教学。它为当今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呢?宋代的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通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注《四书》)就是说学生对事理没有达到求通而不得通,想说而未能说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启发。可见孔子的启发是有条件论。的确,孔子是善于把握时机的,如他的学生子贡问。“穷而无谄,富而无骄,  相似文献   

3.
曾峰南 《学苑教育》2022,(35):24-26
打造高效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下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内容。教师从利用体悟发现、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质疑释疑、启动学习反思等角度切入,搭建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用学习平台,诱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思维状态,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实践感知体验,启动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思维程序,构建数学课堂“思维场”。  相似文献   

4.
“愤”、“悱”辨凤台县八里塘小学刘运彩孔子在论述启发性教学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尔》)有些教师将这里的“愤”理解为“愤怒”、“气愤”,即“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的,它违背了孔子...  相似文献   

5.
谈“愤、悱”情境的创设河南鹤壁二中(458000)陈林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启发式教学的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愤”和...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在《诫子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主问题,发现学生初步阅读后所得出结论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将其置于“山穷水尽”的思维困境,从而引领学生在符合逻辑的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发展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震东 《求学》2004,(7):6-8
考场中,遇到了复杂的题目如何应对,这恐怕是让很多同学畏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学生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9.
胡元香 《考试周刊》2011,(58):137-137
点拔是穿透云雾的一缕阳光。点拨最讲究的是时机,点拨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捕捉心态良机的着眼点放在心理活动的“转化”上,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最难的是教出个性。但是,只有教出个性,才能学有成效,学有所得,学有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语)杨瑞华老师这次指导学生口述作文,其个性就在于:努力为学生创造“愤”、“悱”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创设一些“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14.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认识上的矛盾性。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认识需要与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个义一个的“愤悱”状态,不断满足其学习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6.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愤”“悱”情境呢?一、巧设导语,以导创境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启智导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语要讲…  相似文献   

17.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什么是教学契机?孔子在论述启发性教学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给我们以启示。 所谓“愤”,是指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教师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状态进行教学,就是抓住了教学的最佳契机,教学效果必佳。例如,“分数除以整数”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把6/7米铁丝平均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新教材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学生有很多疑问和困惑,比如对于“气温的日变化”,学生往往理解为“辐射最强的时候,也是一天中的温度最高值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世界气温越往北越低,越往南越高”,还有学生认为“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中的“一般来说”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19.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阅读教学,其教学策咯基本是诵读、体验、联想、想象而已,学生所获只是些皮毛之悟,造成大量的伪感悟。我们应正确认识感悟,并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创设“愤”“悱”情境,寻求“感悟”机缘,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教学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