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船山诗学的主情观 ,在论述诗歌言情要婉转曲折、情与景的结合要关注内在统一 ,以及要以情为“兴观群怨”的纽带等方面 ,有其独到理解的阐释和别开生面的新意。它是对“诗缘情”说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人格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中的重要理论,是其诗学的立足点和归宿。人格说主要包括人格与诗的关系论和审美人格论。其中,人格与诗关系论主要阐发人格与诗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审美人格论主张在诗中表现审美的人生态度,塑造具有审美超越型人格的艺术形象。宗白华的审美人格说为身处因信仰、价值缺失而陷入精神困境的现代人提供了诗化人生的超越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宗白华的诗学特质.宗白华诗学的生命特质观包括这样几层含义:生命和精神是诗的源泉,诗是生命的表现,诗的最大价值是对生命的真相与意义的启示.生命特质观明确了诗的生命本体,从而确立了它在宗白华诗学中的决定性地位.宗白华的生命哲学为其诗学生命特质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哲学基础,并促使其诗学整体呈现出哲性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船山诗学,与中国古典文论一同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语义的含糊性.通过辨析<姜斋诗话>中船山先生正横渠之学、斥佛老申韩的具体情况,得出对船山诗学的定义,即纯正的正统思想,而又直面现实正析善恶的伦理诗学.由船山的诗学观得出一些启示,即中国传统思想突破之难和中国诗学的实践理性之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具有转换意义的一次现代审美尝试。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观在构筑动画诗学深层意蕴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能指。动画作品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并在文学史传统"内在理路"的规约下诠释了"兴观群怨"诗学观的现代生存境遇,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6.
禅宗讲求"以心为源",但"心"必须落到实处,即在生命体验中进行参悟。禅宗之参悟分为"解悟"和"证悟",只有"证悟"才是最彻底的"悟",生命体验则是禅师们进行"证悟"的重要途径。由于参禅悟道是在生命体验中进行的,而生命体验又与诗歌创作具有同构性,因此禅师们常借诗歌创作的形式来加以类比、表达与阐释其生命体验。因此,生命体验是禅宗诗学的重要内容与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生”的哲学影响下,中国诗学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它发于情志,起于兴,成于意境,最终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达于无限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生命哲学和文艺思想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基础。早期宗白华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成熟期则回归中国哲学,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生命哲学思想,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仍在其中发挥着潜在影响。宗白华主张文艺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本质,持文艺形式与内容统一论。在生命哲学和艺术观的共同作用下,宗白华生命诗学形成了生命特质观和审美本质观。其诗学与生命哲学、艺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诗学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所以发性情之和”是文天祥的诗歌本体观 ,其诗歌功能观是发展变化的 ,对言志抒情、讽谕教化和审美愉悦功能在前、后期各有所侧重。文天祥重视诗人学养 ,也强调生活经历、社会实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推崇古诗、倡导古风和注重内容、大处着眼 ,是文天祥诗歌品评观的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同光体诗论的代表人物陈衍继承和发展了宋诗学.陈衍特别继承了宋诗的通变观,并在此指导下,能够别开生面,去探索、开辟新的诗学体系.无论是从贵在通变,还是从追求不俗,或者是从崇尚人格方面来看,陈衍的诗论都传承了宋代诗学的不少特色.  相似文献   

12.
选择王夫之与全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舍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朦胧诗这里,人或主体被表述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能怀疑会思考的“自我”,并由此呈现或彰显出一个与现实、历史、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大写的人”或“普遍的主体”形象。而作为其应有之义的内在性或心灵化倾向,更赋予主体性诗学一种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二人所处时代的文化冲突不同,王船山与曾国藩的处世抉择不同,生命风貌各异。其中,王船山强烈的“夏夷之辨”、曾国藩的经世致用分别成为各自生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古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三大生活范式:“游戏的生活”关注人的情感,是一种美学生活,热爱美;“理性的生活”重视人的认识,是一种逻辑学生活,追求真;“自然的生活”则强调人的意志,是一种伦理学生活,向往善。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宋代主流诗学是以理性为基点建立起来的,逻辑、知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自然科学和思辨哲学的长足进展为前提,宋人保持和发展了对“理”的持续不已的兴趣。所谓“理”,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思想、日常情理和与之相关的表达方式。与宋人推崇理性有别,明代主流诗学关注的则是有关诗歌创作的经验。七子派相信,汉魏和盛唐的艺术实践完美地遵循了某种艺术法则,后人如果想揭示或制订规则,就必须具体地考察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从中发现秩序并遵循这种秩序。王夫之在宋、明之后建立他的诗学体系,其理论思维首先着眼于宋、明主流诗学的失误。王夫之推崇审美直觉,不承认我们非得在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中二择一不可;他致力于克服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的冲突,并把审美直觉置于超越这种冲突的优越地位。王夫之郑重地将佛学的“现量”概念引进诗学领域,表明他对感受的直接性异常重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一位具有“仙才”的伟大诗人 ,他“仙才”式的人生社会经历 ,神奇而不羁的创作个性和超尘脱俗的人格思想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形成了具有李白特色的醉态诗学思维。这种思维使得诗人诗兴焕发 ,才华灵动 ,神采飘逸。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