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凤 《辅导员》2014,(10):78-78
近两个学期以来,教育中心要求所属各校坚持让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非常反对,认为这是作秀,是教育的倒退。作为诵读经典主要落实者,笔者是很赞同学生诵读经典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传统文化的能继承传统美德的作用,其实他还有让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德育和心育的双重功能。因为现在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要大于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势头有增无减,很多家长主动送自己的孩子读各种国学班,而孩子也很乐意去学。但是在学校、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似乎教师不是很热心。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而阅读名人事迹、诵读经典名句、传承民俗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活动、名著拓展阅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中的特色教学之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一种途径,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这一特色课程亦是将传统文化这颗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随着学习成长不断生根发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丰富,心灵更加丰盈。  相似文献   

4.
诵读经典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是用雅言传承文明,是用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价值观,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诵读经典可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诵读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也是文学艺术的主要载体。在小学教育体系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扩充学生古典文学知识储备,也能让学生领略到传统人文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涵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感。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诵读国学经典顺利引入小学教育体系,调动小学生吸纳传统国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升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龙的传人生活与人生价值观,是瑰宝,是珠玑,用其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是很好的教材。积极组织学生诵读经典,于思品课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应用国学经典说服与培养其践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孩子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园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的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一系列的问题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国学经典凝练含蓄,内涵丰富,我们平常接触和研读较少,有较强的陌生感、神秘感.老师不熟悉,怎样能让孩子耳熟能详?”“国学经典远离孩子的现实生活,他们喜欢吗?“怎样让孩子主动积极地进行诵读活动呢?”带着问题,带着思索,笔者和孩子们在读读看看、写写画画、听听说说、唱唱跳跳的活动中,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8.
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9.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一、涵泳经典潜滋暗长待薄发诵读古文,满口留香。古诗文要读得充分,读得好玩,要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培养和个人体悟的交流,淡化古诗文的表达技巧及其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生动有趣的诵读、文化熏染的赏读、活泼带劲的赛读,让孩子爱上古诗文,走近古诗文,乃至敢于自创古体诗文。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班上大部分孩子聪明活泼,但有十几个孩子太过活跃,以至影响班级纪律,让我颇伤脑筋。其时,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在全国兴起,而在国内掀起素读经典风的陈琴老师就是我的同事,她让她的学生"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使我很是佩服。万般思忖之下,我想到了经典,希望借助经典的教育力...  相似文献   

11.
胡君媚 《师道》2014,(10):36-3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我校通过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不断改进活动形式,真正让诵读经典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营造积极的氛围.为学生的诵读搭建有利的平台。通过有效的途径,高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经典诵读渗透到德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的精华。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典已经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在许多城市已经有现代私塾出现学生也取得相应的成果。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典,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开展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正>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经典,弘扬国学,就是守住民族的灵魂,保护民族的根。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注重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将诵读国学经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呢?笔者在参与推广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一所好的学校,以至于许多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使许多经典著作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为了经典能够得到传承,学校必须要从小学抓起,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与接受能力最佳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诵读熟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也使得孩子终生受益。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经典诵读势在必行,但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对经典诵读的学习与认识不到位,诵读时间短等,这些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益处很多。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弘扬国学,指导小学生广泛诵读中华经典,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的小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关心他人,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诵读经典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帮助小学生净化内心世界,提升人格品位,让小学生因经典的沐浴而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动,不少学生淡化、漠视了我们厚重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注重传统文化教学。一、扩展阅读范围,诵读国学经典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诵读古代国学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胡晓英 《天津教育》2020,(3):167-16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国学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不断高涨,在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经典国学的热潮。在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应该经常诵读国学经典,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神养料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让传统文化深入内心,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可以扩大一个人的思维格局,培养优秀人格;诵读经典,可以提高效率,事半功倍;诵读经典,可以锻炼思维,凝神聚力;诵读经典,可以强健体魄,增进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