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道德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中是否存在真理,这关系到伦理学能否成为科学。道德相对主义夸大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否认道德真理的存在。道德绝对主义将事实与价值完全混同,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真理。道德真理是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必然和人性完善的客观要求的道德,它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同时,它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以降,随着传统道德权威的失落和人类主体理性的崛起,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道德相对主义的趋向。作为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各种“永恒真理”的批判,为道德的多样性和流变性提供了支持。但这往往被认为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定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的理论合法性。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符合描述性相对主义的部分特征,却并不接受限制性论题因而不会导致元伦理或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可通过将道德的客观性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说明道德变迁的客观规律,以道德进步论的方式支持道德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相对主义是与道德普遍主义对应的道德认识取向。尽管道德相对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现实道德教育中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给学生道德判断带来困惑。当今大学生在使用学校公共计算机与使用私人计算机时相悖的道德行为正是困惑的表现。这一行为背后是对在“差序格局”文化下的中国式道德相对主义的解释,并对受道德相对主义影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相对主义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冲击,道德教育面临一些问题。道德相对主义为道德教育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道德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艳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46-47,54
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的活动的价值判断,其基本原则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但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又有其相对性和变通性。考察和树立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既要坚持道德的永恒原则,又要考虑具体情况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唐爱民 《教育科学》2004,20(5):9-12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在《道德哲学的问题》中,以道德辩证法为指导,分析了抽象的道德和道德相对主义,强调辩证的道德观;揭示了时代机制和道德理性的互动,提出道德的基准点;阐释了自律与他律的互补,指出道德建设的两重性及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他的道德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具有自律性、他律性、绝对性、相对性及稳定性。新时期的道德教育 ,应从儿童抓起 ,注重人格的培养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非道德作为道德域中的可容阶段,与不道德一并成为道德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实现个体道德自由的价值.但现实中,非道德一方面被高标化的道德遮蔽了存在空间,另一方面在道德和不道德裹挟下具有道德相对主义之嫌,且受难于集体与个体意识的对抗,致使非道德难以被接纳.在面临这一复杂境遇时,学校德育应教会学生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实现高标化道德向道德普世化转变,并尊重个体非道德行为的自由,接纳个体实现自我需要的道德可容行为,从而实现自我和他人的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文化都有其相对和绝对的属性,文化的绝对性是它的普遍性特征,文化的相对性是它的特殊性特征。文化相对主义就是否认文化的普遍性,夸大或只强调文化的相对性、特殊性的一面,把它们抬高到绝对的地位。这显然是错误的。文化的普遍性或客观性源自人先天存在,而伦理道德的规范就是用来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限制人的无限自由的,我们应当坚持文化或道德的客观性,反对文化或道德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主情主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情感不是逻辑,却反映了道德生活的逻辑。情感为人提供了道德需要的泉源与动力支撑。主情主义又有其先天的缺弊。情感的多变性、情境的多样性以及因人而异的特征,都会使主情主义缺乏任何终极标准从而难以担保道德判断的一致性进而滑入相对主义的渊薮。以整合的视域对道德多元视景予以统驭方能寻绎道德的本质与要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相对主义伦理观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主义伦理观对道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所关注的一些教育价值和教育问题,往往正是我们德育工作所欠缺的,重新审视相对主义伦理观,这是德育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是指,德育传导者的德育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促进德育对象接受德育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具有内在的机制,表现为人格导向、动机激励和环境感染等作用。德育工作者应通过培育自身德育情感,充分展示德育情感,巩固德育情感的德育功效等途径去发挥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9.
张俊 《高教论坛》2014,(1):10-12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其自身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认同环境的开放性、认同主体的选择性、认同阶段的相悖性和认同内容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discourse on critical thinking as one of the primary aims of education, its modernist defence and its postmodernist criticism, so as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conceptualizing critical thinking for moral education. What is at stake in this task is finding a plausibl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teach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oral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leading young people to avoid moral relativism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o develop a coherent way of responding to cultural pluralism. The paper takes Bernard Williams's concept of ‘ethical reflection’ as a possible candidate and explores this concept as a means of accommodating these conc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