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教几年以来,越往语文教学的纵深处走入,越是诚惶诚恐,越是有颇多困惑,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语文课呈现给学生,若干年后让学生回味起中学的语文课,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王菘舟老师也说过:“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3.
陈永忠 《学苑教育》2012,(17):30-30
语文课堂,作为师生栖居的主要场所,理应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的语文课堂犹如美的清泉,汨汨流淌着美的琼浆玉液。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本质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年学生中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相关资料显示,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率中排第一位。远的不说,仅在笔者所接触和于预的心理患者中就曾有三起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案例。这三名患者虽然就读于市内外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但在个性上却有共同的人格缺陷,那就是:视生命如儿戏,  相似文献   

6.
教师应该努力构建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分析文本、诵读文本,内化情感中体会诗意,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学的幸福,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相似文献   

7.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在现状的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谐德育侧重从两个方面"筑造"和谐校园;和谐德育描绘了学生诗意栖居校园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9.
诗人荷尔德林认为: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确,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在梦的留白处轻轻点上一枚朱砂,让生有所息。又如那在濮水边垂钓的庄周,置楚王的使者于不顾,只让那句吾将曳尾于涂中不停地敲击着历史的回音壁,留下千年的震颤。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不停忙碌的我们呢?是不是也应放慢脚步,去看看那朝阳夕月,落日惊风?放慢脚步,学会欣赏自然的韵之美。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可有多少人能抚平自己躁动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和乐趣。”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拥有诗的生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通州市石港小学的素质教育基地——“玉米人农庄”就是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的极好地方。孩子们在农庄里可以用自己的小手转转古老的纺车,感受织布的乐趣;可以摸摸青衣花布、绣花荷包,聆听老爷爷、老奶奶们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应高举人文性的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诗意导入式、巧妙穿插式、诵读涵咏式、竞赛抢答式和自由表现式。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着人文诗意,充满着理想幢憬。教者要用一片童心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展示自我;通过构建和谐的绿色生态课堂,时刻关注课堂动态,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命诗情画意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高举人文性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诗意导入式、巧妙穿插式、诵读涵咏式、竞赛抢答式和自由表现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己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充满诗意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文章的魅力,获得最大的阅读审美享受?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巧妙运用诗歌这一元素,不仅能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文本的体验.课堂,因为诗歌的润泽显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6.
叶延武 《人民教育》2012,(10):41-44
课程改革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对语文实践的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定位,一方面意味着语文课程要由"教的课程"向"学的课程"转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语文课堂要由"知识课堂"向"实践课堂"转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相似文献   

17.
三十多年前助我走出大山的母校,仍不时地映现在我的梦中,当年那充满诗意的学习生活,使我在梦中醒来后还笑意犹存。  相似文献   

18.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大大增加,而诗意性教学也逐步地融进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此,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学生个体、教师水平、课堂氛围等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的诗意性作一浅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让文本诗意地流淌进学生心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诗从哪里来、诗到哪里去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