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先让学生量一量三角形上每个内角的度数,进而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步:进行猜想: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执教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度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便让每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测量的结果都不是180°。教师就通过投影展示少数学生测量结果是180°...  相似文献   

3.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老师引导下,找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180°,这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上课前一天,我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任意三角形,并且用量角器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讲清“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道理,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加以证明,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方法.1.度量法.课前让每个学生剪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几个三角形.教学时,指导每个学生实际度量各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然后算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是多少度,使学生从这些感性认识中明白:不论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均有“三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一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公开课上,一个“偶然”事件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度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便让每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背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执教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度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便让每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测量的结果都不是180°。教师就通过投影展示少数学生测量结果是180°的"作品",然后得出结论。不料,有的学生开始反驳:  相似文献   

7.
【问题】一位教师试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有一教学环节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议,其过程如下:教师出示三角形,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当学生指出“这是三角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后,教师接着指出:同学们会度量角的度数吗?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于是学生拿出学具(三角形纸片和量角器),开始度量三角形的三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再计算三内角的和是多少。一会儿,教师开始请学习小组进行汇报,于是有的小组说:“我们经过度量、计算,发现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178度”;有的小组说:“我们的结论是181度”;有的小组说:“我们…  相似文献   

8.
吕燕  王敏 《黑河教育》2014,(11):72-72
正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实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学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准备:量角器、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剪刀。教学流程:常规口算。(小老师组织学生口算练习,教师小结,引出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口算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口算意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笔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7、138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并能加以运用。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发探究(略)(评析:创设情境,温故知新,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发现问题,主动探究1.认识内角。师:请同学们观察微机屏幕演示的三种不同的三角形。我们把三角形里…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某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了尺子、剪刀,教师给每组分发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很多学生“唰”地举起了手,可是当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180°”之后,其他学生高举的手就不约而同地放了下去.教师用期待的眼光扫视全班“:还有不同的猜想吗?还有没有?”教室里没有反应.看到学生不再举手,教师就很热情地鼓励学生“:再大胆…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的教研活动中分别听了两位老师教学《三角形三内角和》的两堂课 ,两位老师在教材处理上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方式一 :师 :同学们 ,请你们按照书上P145~146的方法折一折、拼一拼 ,看看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学生照着书上的方法进行折、拼 ,最后得出“三角形三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方式二 :师 :你能想办法知道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度数吗 ?试一试 !学生首先想到了“量” ,把每个角的度数量出来 ,然后再算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教师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 ?有的学生想出可以撕了以后再拼…  相似文献   

12.
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了让学生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可谓是煞费苦心.教师先让学生计算三角尺上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得到180°,进而引发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相似文献   

13.
付泽林 《云南教育》2002,(13):41-4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三角形内角和”由选学改为必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结论,而应着眼于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据此,确立三项教学重点:1.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含义;2.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规律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  相似文献   

14.
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某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了尺子、剪刀,教师给每组分发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家狄欺多惠说:一个坏的教育家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育家是教人发现真理。本人就“发现法”教学作了如下尝试:一、从实践中发现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前,首先让学生量一下自己用的一对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5°、45°、90°与30°、60°、90°,其内角和均为180°。再让每一个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且算出内角和。这样同学们会发现不管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这样说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课(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先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大部分学生都能说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出错,使其在受挫中“吃一堑”,在顿悟中“长一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 〔实例一〕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后,教师拿出一个硬纸做的等腰三角形,问学生:“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沿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对折,使其成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继而追问:“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由于受三角形面积大小关系的迷惑,很肯定的答道:“90°!”抓住这一时机,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误认为剪成的一个小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一些教师为了讲清“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道理,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 1、度量法通过具体度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发现对于若干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均有:同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度数之和等于180°。于是教师下结论说:“由此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相似文献   

20.
我们听了吴菊良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久久不能忘怀,觉得优点很多.但在众多的优点中,我们认为最突出的一点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方面谈点观感.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概念的建立和形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表象支持,是难以建立的.吴老师为了把特定的概念"外化"为动手操作程序,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度量,要求学生量出三个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各个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