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为了科学认识海洋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默默地奉献给祖国的海疆.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最近,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王凡研究员.见证了科技工作者的严谨精神与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在近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对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发展更是如此。在近海很多区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海洋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前景堪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远离岸边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到深海大洋寻求更多的资源,同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时并举,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解决相关的科技支撑问题,实现综合管控海洋的目标 。  相似文献   

3.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文章回顾了全球和我国海洋观测探测计划和观测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实践,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双引擎”;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关键问题持续发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日益增强。然而,社会可以用于科学探索的资源毕竟有限,我国无论是要保持在科学前沿的领先地位,还是要实现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都需要有组织、有选择地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予以资助,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以使我国科技得到最优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遴选优先领域或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支持,不仅可以更好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相关研究,而且也是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优先领域遴选的重要内涵,总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优先领域遴选情况,系统梳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科技发达国家的优先领域遴选实践,以期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工作发展模式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发展的历程。基于21世纪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南大学与时俱进架构21世纪我国大学科技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是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八十年代中后期,世界科技较先进的各个国家纷纷成立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我国在该领域几乎是空白。1990年徐洵教授以其多年从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经验和深厚功底,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迅速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开展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建设的突出问题.调查分析表明,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中制约科技人才成长的弊端是导致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一支宏大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就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优先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和科研环境,建立世界先进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10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从而拉开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序幕。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由“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演进历程和特征,总结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基本演进路径与模式,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州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中还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偏弱,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人才匮乏,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发展福州海洋科技产业的优势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婷婷  褚晓光 《科学中国人》2012,(22):38-41,1,2
茫茫大海,碧波千顷、视通万里,风景迷人,资源丰富,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加快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步伐,"科技兴海"更是成为我国大规模"进军"海洋的重要战略,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科技兴海"的战略号角一经吹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到海洋,为这片蓝色疆域谱写出华丽的乐章。  相似文献   

11.
科研单位支出预算与绩效评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全  薛倚明 《科研管理》2006,27(4):26-30
中央级科研单位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科技力量,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做出创新贡献的同时,所占用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越来越多,其中国家财政预算的科技投入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快速增长。随着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深入进行,支出预算与绩效考评一方面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成为衡量科研单位经济管理整体水平重要指标。本文就支出预算与绩效评价在科研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工作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准确定位,精心组织,协同攻关,求实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为不断拓展和深化“太行山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高校科技工作和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世界科技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不断蓄势,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全球科技领域的、国家间的科技创新格局加速调整和重构,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对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和重塑起到重要驱动作用。在归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现实,分析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需求,提出了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先进信息网络、清洁可再生先进能源、绿色智能制造、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高效农业、"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保障、"美丽中国"人地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深空与深海探测等主要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集成在企业已经得到成功的运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项目管理界的高度关注。知识集成以及组织知识集成能力已是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论文以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集成优化能力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分析了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等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知识集成过程,并引入知识"场"分析其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以及信息技术、组织氛围、领导支持等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知识集成影响环境,建立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集成优化能力模型。该模型对于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如期实施,优化工程项目的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高级人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各国对科技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动,尤其是高级人才的流动能力也越来越强。试图对高级人才国际流动对各国的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进一步分析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开放的战略思想体系,随着国家安全实践而不断发展。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领域安全,共同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保障总体国家安全。文章分析了科技安全与经济安全的互动关系,针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保障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科技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投入、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五个方面选取要素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此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CCR- BCC交叉评价模型对2006-2015年间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与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政府资金投入、海洋药物研发经费投入、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是影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第1等级有浙江、山东和广东,第2等级有江苏、上海和辽宁,第3等级有福建、天津和河北,第4等级有广西、海南。  相似文献   

19.
China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 planning to a market-oriented econom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has sustained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to which the contributions from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n, how have 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 evolved to reflect the changing and supposedly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by China's policy makers? The paper trie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rough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287 policies issued by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ies between 1980 and 2005 and of 79 policies introduced between 2006 and 2008 to implement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2020). China has shifted its S&T and industrial policy-centered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has pursued a series of better coordinated, innovation-oriented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 that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a portfolio of policies that include critical financial, tax, and fiscal measures. There has been a gradual departure from the pattern in which innovation policies are formulated by one single government agency, therefore steering China to a different and probably more promising innovation trajectory.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振喜 《科研管理》1996,17(5):8-13
高校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近几年又发展出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产学研联合体、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进行对口科技扶贫、开展科技普及工作等新形式,高校科技服务的形式还将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程度的日益紧密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