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原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方平衡教育关系已经无法平衡,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更显重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有高度的爱心,爱心和责任心是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关键。科学管理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地处县城城东城乡结合部,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2163人,留守儿童361人(单亲:238人,双亲:123人),占学生总数12.07%。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情况的出现,使其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其生活和学习。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做爱心爸爸妈妈"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并落实这项活动,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朱万民 《考试周刊》2009,(52):205-2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人城市打工赚钱,将孩子留在家中,形成"留守一族",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近几年,"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学生总数中占的比重逾半数.这些孩子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督及教育者的关注,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了一只只"孤雁".这一新生特殊群体的教育似乎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随着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学校的"三关"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学校中占了相当的分量。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交流太少,家庭教育十分缺乏。一些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只寄希望于学校,自己却成了教育孩子的"远方看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倾心培养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这些留守花朵,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习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隐忧,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问题。如何有效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这是构建学校和谐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努力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共同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的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父母教育的缺失给孩子的成长教育及社会建设带来了极大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交由其他亲人照顾的一些孩子。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体上这些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不够、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问题、学业成绩差等。语文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留守儿童,是时代的产物,也给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众多的学者、专家也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了宏观的、微观的对策。基本观点有两个,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出现主要是亲情的缺失,隔代教育的弊端,开出的药方是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或孩子跟着父母走,这样就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就贵州省而言,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到全校学生的近三分之一,高的学校达  相似文献   

8.
农村儿童的心理存在着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爱心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中"问题"孩子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造成父爱和母爱缺失.加上学校教育失衡,大多数孩子就会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10.
《北京晨报》报道:"中国每年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超一成三年没见到父母,孩子的教育、监护落到隔代抚养或学校全寄宿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曾一度受到热议。笔者在农村从事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多年,亲历了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面临的孩子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不达标,工勤服务人员不合格,学生行为习惯差,父母关爱缺  相似文献   

11.
杨军田 《甘肃教育》2011,(22):29-29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朋友等照顾的儿童,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需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一、家庭方面1.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要普及和深化。当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理念,重养轻教。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可分为"代管留守儿童"和"隔代管留守儿童"两类.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缺失,产生了困惑、孤独、焦虑、淡漠、自卑、失望等心理.此外,有的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减轻家里老人的负担,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就读,一些在校寄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又增加一重心理压力,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这些孩子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便成了学校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何轶文 《辅导员》2009,(13):115-115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一般都送往城镇寄宿学校读书。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问题少年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至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整日忙于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有些想多关心关心孩子,但限于经济、路途等原因,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因父爱母爱缺失,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理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潘占明 《甘肃教育》2014,(24):21-21
正随着教育布局调整的实施,农村学校面临着寄宿制学生中留守儿童比列的增加。寄宿学生周一晚至周五都在学校一起学习、生活,与家长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时间显然少于走读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即使是星期六、星期日也见不到父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情感教育,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和尊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  相似文献   

16.
苏琦雄  覃桂林 《教师》2011,(24):124-124
当前,很多农村父母为了改善生活纷纷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照顾看管,于是,留守儿童成了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备受学校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感恩思想的缺失。农村孩子的留守使其性格大致会形成"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颓废型"四种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感恩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地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很多农村父母为了改善生活纷纷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照顾看管,于是,留守儿童成了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备受学校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小视,剖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及存在问题的表现,提出以下建议:家长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用爱心、耐心教育留守儿童;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