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传统的需要概念入手,分析了概念——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欠缺状态及其心理体验——的不完整性:因为人不仅有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需要 ——人对事物的一种欠缺状态及其心理体验,而且也有想要逃避某种东西的需要。对于想要得到的东西来说,是一种欠缺状态,而对于想要逃避的东西来说,就并不是一种欠缺状态了。据此提出了新的需要概念:人对已经认识的与自身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趋避倾向和状态。同时对需要理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需要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正需要、零需要和负需要。对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需要理论观和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循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所实施的健“心”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健。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异常”是其成长过程中暂时性的“心理失衡”,与医学意义上的机能性的“精神障碍”有程度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和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异性间的“井水不犯河水”现象渐次消失,开始喜欢接近异性同学,即由心理“疏远异性阶段”发展到“接近异性阶段”。这是符合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是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从需要的视角反思教育,不仅可以从宏观上认识和反思教育在繁荣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而且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个人对教育需要的视角和品味,更可以从需要展开和满足的过程考察和体悟学生需要的意义和限度.对教育需要的研究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是确立教育价值的基础,并可以为进一步探讨其他教育理论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探讨和反思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教育需要,关键是研究人的教育需要的问题.教育需要作为人对教育活动不断表现出的缺乏感和要求,体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超功利性与功利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过重,这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身居高位的领导到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多”、“繁”、“长”、“重”现象(“多”,指加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太多;“繁”,指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太繁杂;“长”指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太长;“重”是指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太重)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太重这种内在负担,对学生的危害最大,也最不容易解决。我…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由生理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机体性失常”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机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患”。如: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障碍与性…  相似文献   

7.
价值关涉是对大学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论证的核心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哲学论证中,无论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论的都未关注大学价值的本源性所在,它们基本上是把“有效性”作为价值论的基础,并把大学的价值建立在“兴趣”或“需要”这两个范畴之上。“兴趣”或“需要”都不是“存在”或“本体”的范畴,而应为大学存在寻找更为原初的价值基础。人的生存为我们提供了大学价值的本源性依据,大学也只有立足于人之生存,才能实现大学价值的本源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文章探讨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并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提出了高校贫困生面临的心理冲突,即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与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缺失,对安全感的渴望与焦虑抑郁的情绪,对归属和爱的渴望与自我封闭的孤独感,对自尊的渴望与内心的自卑。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确证——一种基于生存论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传统的哲学论证中,无论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论的,都未关注高等教育价值的本源性所在,它们基本上是把“有用性”作为价值论的基础,并把高等教育的价值建立在“兴趣”或“需要”的范畴之上。但“兴趣”或“需要”都不是“存在”或“本体”的范畴,应为高等教育存在寻找更为原初的价值基础。人的生存为我们追寻高等教育本体价值提供了根本性依据,高等教育也只有立足于人之生存,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本源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心理名家关于需要和动机概念基本内容论述的核理,明确了需要和动机的界定。需要是人对其内外环境条件的反映,动机是唤醒(或发动)、指引和维持行动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并将它们与相近且易混淆的“内驱力”、“诱因”和“目标”等概念作了区分。最后对需要和动机的种类划分进行了评述,提出需要以“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划分最为科学、有效;动机则以“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为佳。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和数学教学法研究所,就程序编制和分析问题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智力分析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对此他们提出假说: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认知差异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德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和数学教学法专家英格·施万克教授(Pfof. Dr. Jnge Schwank),将认知结构区分为机能性和表语性结构。机能性思维注重行为过程和作用方式,而表语性思维则善于用关系判断考察事物。 施万克从两方面分析相关系统中概念表征的各种可能:外在的数学概念与关系网络的表达和内在心理模型。通过研究,她又提出了有关共鸣效应现象的假说,即个性偏爱某些特定的外在表征方式,这意味着他为自己建立一个能适应其认知结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现有关于学科建设原则的研究存在理论基础不明确、逻辑体系不清晰、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学科具有“知识分类”与“组织建制”两种基本属性。从学科“组织建制”的“教师主体”性质看,学科建设的本质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的组织文化资源的全面供给、保障和提升,学科建设基于并遵循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学科“知识分类”的“生态”性质看,学科类型结构基于并遵循“生态平衡”原理。依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层次原理和生态平衡原理以及组织文化的五大类型,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精神理念引领原则、制度保障激励原则、行为导向规范原则、生态和谐共生原则、物质基础条件原则。原则必须基于原理,原理必须基于属性,从而实现从属性到原理再到原则的完整逻辑链条与闭环。学科建设基本原则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及其“文化资源”发展的逻辑与特征,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旨趣与“人文化成”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所持的观点存在差距,因而学生排斥教育信息,乃至表现出对政治课教学的“逆反心理”,该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本文指出了高中生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的社会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特点,并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迫切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建构新的需要框架以适应发展与应付压力。青少年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应有独立与自主、友谊与交往、表现与参与、成就与创造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教师应在帮助青少年正确选择心理需要的满足方式、实现心理需要和调整心理需要三方面推动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和逻辑的视角分析了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得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在现代社会如何回归“人”的培养目标的逻辑结果,与学术管理成为“人”的培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进而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问题。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了大学生合理需要理念。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障碍,是学生心理需要被忽视。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助于教师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他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需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马克思对需要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对研究人的需要结构有启发。马克思还论述了需要的发展,这些论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迫切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建构新的需要框架以适应发展与应付压力.青少年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应有独立与自主、友谊与交往、表现与参与、成就与创造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教师应在帮助青少年正确选择心理需要的满足方式、实现心理需要和调整心理需要三方面推动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而且也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本文从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的分析入手,针对目前由于忽略性别特征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论述了实施“因性施教”原则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性施教”原则实施的具体方式与策略。本文指出:“因性施教”不仅应结合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来进行,也应该结合男女两性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现状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根据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原理,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了“心理脱贫”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