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 ,从阴柔婉约的格局氛围、浪漫诗性的传达和清隽淡远的神韵风骨等三方面透视吴越文化对“白马湖散文”的深层次影响 ,以期从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关系上诠释该流派的成因及艺术特质、美学风范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艺术生产”学说诞生以前,人类考察艺术的方法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作为社会的人的生产劳动,单纯地、片面地将艺术归之于意识范畴之中。康德虽然运用认识论中的知识性四项范畴考查察美的判断,但他又轻率地否定了美的客观性,抽掉了艺术本性的社会依托,马克思正是在艺术和美学上消除此谬误的人,把艺术——尤其舞蹈艺术,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美学内涵,把舞蹈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了科学的界定,使“艺术生产”从理论到方法方面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4.
浅析谢赫"六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赫“六法论”中“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  相似文献   

5.
“家园”作为东西方学所共有的艺术原型,在审美认识层面上极富内涵意义,有着诸种清晰表象的形象范式。本拟从“家园”意象的产生、失落及寻找途径等三个方面评析“家园”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家园”范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中国册水画透视法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画“六远法”透视法则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传统美学观点“隔”与“不隔”(透)的阐述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倾向,即作为艺术处理的“隔”被排斥在外,与王国维的美学理论观点基本一致:褒“不隔”而贬“隔”,而本则认为这有片面性,因而专对“隔”的艺术处理及美学效果作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艺术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字艺术作品、数字艺术创作过程以及数字技术本身;数字艺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交互”的随意性、复制的无差别性特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带来了新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观念,使艺术与科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但我们仍然要追求艺术的个性化、独创性和求异性。  相似文献   

9.
倪元璐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神明变化的境界,他在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张神形兼备;在创新方面倪元璐提出了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论——“传神”、“我法”、“四傅”。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探讨“空白”艺术问题,追述“空白”这一古老的美学概念的审美特性。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从操作层面看,“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把它嫁接到语文教学中,阐述“空白”在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史前时期并不存在哪怕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艺术与劳动、巫术、宗教难分难舍地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幅混沌如一的原始文化图景。在传统美学体系中,一般把艺术价值分为认识、伦理、审美三个方面。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这种陈旧的“三分”法很难触及艺术价值的本质,唯有深入史前文化中去追问艺术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求解艺术何为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有其伟大的渊源,可上溯为“儒学、道学、禅学”。而艺术同样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诸文化相系相生,延续千年。文化渊源的至上性在艺术体系中形成自我的美学价值——儒学、道学、禅学美学价值,同样,这三种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又建构和指导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康德从先验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在前人“天才”论的基础上,结合德国古典美学的时代特征,在艺术论中阐发了自己的“天才”思想,并用它沟通了自然与艺术。因此,理解其“天才”思想是理解其艺术论的关键。他的“天才”思想中既含有真理性的内容,也含有非科学的内容,对后代的哲学、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美学理论有以下3个独创性的观点:其一,艺术的性质与功能就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是一般地强调艺术是创造性行为,而是突出艺术是在现实中活动,揭示现实的矛盾;不是一般地突出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而是直接把艺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其二,人类必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呼吁人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之路,尽管在常人眼中是如此地遥远,但确实不失为一种指点迷津的深刻见解。其三,大众艺会把人引向堕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化工业、大众艺的批判无论对20世纪人类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艺、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美学论题的分析,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既有共同经济规律特征,又有自身意识形态特殊性。从概念、关系、价值体现及作家地位等方面对比研究两者的区别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西方各美学流派在不同时期对“和谐”有着不同的看法,但通过辨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看似迥异的艺术观念形态中所揭示的却是人类相同的对精神世界的孜孜以求。本文试图以中西方古代关于“和谐”的几个重要论点进行阐述,来把握这些观念的似与非似及其联系。  相似文献   

19.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着重于物象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其中南齐名美术批评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对当代室内设计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设计师如想重新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化,需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