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盒子里的吻     
导读与思考: 下面这三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亲情之爱。高尔基说:“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社会也很强调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张扬孩子的个性,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个性的偏颇,会使一些人滋生自私、偏激、任性、心胸狭窄的缺点。看看这三篇文章后,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感动、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体验生命中那一点点亮光、如何去体谅爱你的父母、如何与父母沟通——让父母明白怎样爱你会更有利于挖掘你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妈妈被蚊子咬了,我拿过花路水帮妈妈擦上。妈妈对我说:“谢谢!”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中含了一块甜甜的糖。美术课上,同桌忘了带水彩笔,我拿出新买的彩笔借给他用。看着他画出的美丽图画,我的心中含了一块甜甜的糖。在我的心中,有粉许许多多的糖,这样的糖,你尝过吗?指导老师:吕错敏我的心中含着一块糖@徐窈窈$浙江省绍兴杨汛桥实验学校三(4)班~~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编筐扼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就跟编篓子要收好口一样重要。大家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结尾不仅点了题,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父亲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身影,流露了对父亲眷念的深情。假如结尾写成“啊,父亲,我是多么敬佩您!”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显得淡而无味了。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能构思出许多好的结尾,不妨给大家介绍介绍。那一次大家都写的是命题作文《微笑》。各人的结尾都不一样,没一个…  相似文献   

4.
玫瑰的朋友     
学生临近小学毕业,不知为什么,总有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到学校来,在教室门口张望。有学生说是谁谁的朋友。看那一身打扮,就知是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学生怎么会结交这样的朋友?为了让同学明白应该怎样交朋友,应该交怎样的朋友,我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过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从这堆泥土中散发出一种非常芬芳的香味。他把这堆泥土带回家去,一时之间,他的家竟满室香气。那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泥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吗?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问:“那么,你这种…  相似文献   

5.
下班后,当我回家走进客厅,我那12岁的儿子抬头望着我,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竟无言以对。足足有几分钟,我站在那里,打量着儿子,等着他说下去,我首先想的是,他肯定想要我帮他做作业了,要么是求我给他点零花钱,再不然,就是他做了什么恶事,却装着很善良的样子来告诉我。终于,我问:“你想干什么?”他笑着跑了出去。我叫住他:“喂,到底是怎么啦?”“没什么”,他嬉皮笑脸地说:“我们生理老师让我们对父母亲说‘我爱你们’,看父母怎样回答我们。这是个实验。”第二天,我跟他老师通了电话,想知道这“实验”究竟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更想知道其他孩…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他那本曾风靡全美一时的《相约星期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这就是大学教授莫里老人在临终前对他说的。《我这一辈子》与《父亲》两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是爱,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前者中的“我”,是一个可悲的形象,他的一生接受了无数的爱,但这是一种溺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这种溺爱又施予自己的孙子。而《父亲》中小群所接受的爱是一种积极的爱。文章的结尾是极具匠心的,它如同法国小说家莫  相似文献   

7.
本刊去年第九期我写了一篇《写好开头和结尾》,谈了应试作文开头结尾的重要性,我说“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之重要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但究竟怎样开好头结好尾,我没有具体谈,后来有位朋友读了我的文章说:“你这不是博士买驴吗?既在做识途的老马,何不试试看?”我想朋友的话说得对,何不试试看?记得在上一次那篇文章里我曾引了清人李渔(笠翁)《闲情偶寄》里的一段话,其中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云云。其实在这段话之前,李渔还说过几句更明白易晓的话,他说:“场中阅卷,看至第二、三行而始觉其好者,即是可取可弃之文;开卷之初能将试官眼睛一把拿…  相似文献   

8.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  相似文献   

9.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年幼的小主人公——“我”不爱学习,醉心于“我”的小树林和小树林里的动植物,爸爸拳脚相加也不管用。忽一日,“我”在小树林里遇到了三叔,身患绝症的三叔对过去的悔恨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特别是三叔临死前给“我”留下的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使“我”彻底地醒悟,最后“我”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植物学家。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井的启示     
小语八册《古井》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口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这是一口什么样的井?作者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古井位于村子的东头。那古老的井台、清亮的井水、络绎不绝的取水人、盛满井水的桶儿、筲儿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初为人师时,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诲便是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大多数教师一直这样信仰着,也一直这样践行着。我们没有反身自问,为什么要去爱孩子?我们只是把这一教诲当成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一个不需要仔细深究与思量的行动准则。可是有一天,我看了弗洛姆的一本书,我惊诧于其提出的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一种占有。再后来我又看到了吴康宁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观点同样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教师爱孩子、爱学生的存在的合理性。从社会学的眼光出发,“爱幼”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的是,处于制度高位者的教师对处于制度低位的幼儿的权…  相似文献   

12.
甜甜的,软软的,香香的,这是吃糖的感觉。我最喜欢吃糖,尤其喜欢品味吃糖的心情。甜甜的,让人舍不得一口把它溶进嘴里,含着,嘴里盈满了甜甜的味道,让你感到生活也是甜的呢。从我记事时起,我的生活就从未间断过糖。我一直都喜欢吃糖。记得小时候的糖是一粒粒的,透明且没有包装纸的糖。但在那时,这已算是高档次的糖了;现在的糖,花花绿绿,甜的,酸的……味道多着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糖也变着样儿提高了。惟一不变的是我那吃糖的心情,一样感觉到甜甜的、软软的、香香的滋味。其实,糖是没有变的,变的只是人的心情而已。人,总是喜欢念旧的。但每当打开记忆的心扉时,人就会觉得以往的幼稚和可笑了。人是矛盾的动物,总幻想着时光的倒流。如果时光倒流了,人还是会做这些幼稚、可笑的事,  相似文献   

13.
人们总喜欢把教师称为“园丁”、“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曾扪心自问,面对着教育改革的今天,一位教师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雅称?怎样做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我想:只有以人为本,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爱老师,老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为只有对学生有了爱,让学生体会到了你的爱,你的关怀,他才会对你产生好感,进而喜欢你。所以老师的爱心,是师生感情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呢?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他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对他因势利导。记得在我教八年级的时候,班上新来的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4.
拒绝与获得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叫亨利的美国小男孩被别人称为大傻瓜,因为村里人让他在1美元和10美元之间挑选的时候,他总是挑1美元拿。邻村的人听说这等奇事,都纷纷跑来想验证一下这个传闻是否真实。后来有人问小亨利为什么只挑1美元拿,小亨利回答说:“如果我第一次就挑10美元那张,那么还会有人让我挑吗?”读罢这篇文章,我不禁惊叹于小亨利对拒绝与获得的冷峻思辨。拂去岁月尘封,回眸历史沧桑,积淀着的正是这一幅幅拒绝与获得的恢弘画卷!三闾大夫拒绝了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劝告,却获得了“身之察察”、“皓皓之白”,获得了怀瑾握瑜的高洁美…  相似文献   

15.
哪一句话令你流最多的眼泪?不是“我不爱你了”。不是“我从来没有爱过你”。不是“我爱上了别人”。不是“我想分手”。那一句话,不是令你震惊、令你伤心的,那一句往往是以下这一句:“不要这样。”你伤心、震惊,泪水差不多要夺眶而出,正吃力地咬着牙控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哭出。这个时候,有人安慰你说:“不要这样。”你的眼泪立刻就像决堤一样,再也控制住。当他说:“我不爱你了。”你只是在那里泣。然而,当他尝试安慰你,尝试叫你不要,当他说“不要这样”,你却立刻号啕大哭。我们哭的时候,最怕就是身边的男人手无措地说“不要哭”、“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6.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17.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现代作家黄飞。黄飞通过这篇小说叙说了一个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到离异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和对爱的渴望。配套教参对这篇小说的立意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在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一普通立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了“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  相似文献   

1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学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随之变了“味”。一位高中学生曾这样抱怨:“数学老师经常要求数学不好的同学课后到他家里补课,按‘约定俗成’,一节课收费80元”。这样的举动让人心寒。谁能相信这样的老师对学生会有爱心…  相似文献   

19.
(龙尾三:黄兆锡)镜子里出现的画面原来是孙悟空当年和唐僧去西天取经时用这方宝镜降妖伏魔的画面。画面消失后,镜子突然说起话来:“嗨!你好,我的名子叫做照妖镜。原来是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宝器,跟着他一路降妖除魔,到西天取经。”镜子突然说起话来,这让迈克吓了一跳,忙问:“那你怎么会被埋在土里呢?”镜子深深叹了一口气,回答说:“孙悟空取经回来后,我降妖除魔的本事就派不上用场了。200年前的一天,孙悟空要到猪八戒那里去玩,半路上,我不小心从他怀里掉了出来,他竟全然不知。就这样,我被埋在地下200年。”“那你还能施展你的法力吗?”迈克问道…  相似文献   

20.
“我不穿这衣服!”儿子大声地叫嚷。我感到很奇怪,这可是他最喜欢的衣服。为赶着送他参加早锻炼,我又给他换了一件。他晃动着身体不穿,继而又嚷着说:“我不去幼儿园。”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得其中有问题。我强硬地拉着他就走,儿子委屈地哭泣。路上,我问他:“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不是。”“跟小朋友打架了?”“不是。”想到他们班本月在生活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我又问:“那是不是不会叠衣服?”儿子不语了。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