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国春 《文教资料》2013,(15):27-29
临川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之一,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美誉。文章归纳出临川方言19个声母、67个韵母和7个单字调(不含轻声),探析了临川方言声韵调的基本特点,从声、韵、调三方面对临川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情况,归纳出包括阴、阳、入3声19个韵部,指出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不同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间参杂方音,体现了当时语音的特点。对比现代江淮方言,说明南京方言在明代时已经属于北方话。明朝后期随着北方话影响的减弱,吴语影响深入,造成了现在南京方言中具有吴语的前后鼻不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如实描写门源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进一步分析门源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同时将门源汉语方言的声、韵、调与中古音进行比较,揭示语言演变中的一些规律,从而求出门源汉语方言的音系特点。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独特的语音系统。以《广韵》为参照系,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安阳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描述,可以揭示安阳方言的整体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5.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语音学的角度对陕西合阳防虏寨乡的方言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该方言的声母(26个)、韵母(43个)和声调(4个)并指出其语音特点:保留了古汉语的尖音、有浊音声母z和v等;没有儿化韵、有yA和yei等一些特殊韵母;在声调方面,没有曲折调。  相似文献   

7.
汉语由上古的19个声母发展到中古的40个,这一演变是重韵轻声的体现。福建方言因人文地理诸种因素,既保留上古语音的痕迹,又打上中古语音的烙印,故为研究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文列举并分析福建三大方言群、七个主要方言的重要实例,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序,对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加以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江山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既有内在的广泛联系,又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汉语语音各要素中,两者声母方面的差异较小,主要表现在浊音声母、翘舌音声母和舌根音声母的不同上;在韵母和声调方面两者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鼻韵母、入声韵、特殊单韵母、撮口呼韵母和调类调值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9.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其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两种方言语音非常相似,很难分辨。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比较襄阳话和南阳话在语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拿潮汕方言的声、韵、调与普通话比较,潮汕方言的某些声母、韵母、声调与普通话不同,显示了潮汕方言语音系统的特色。探其来历,自非偶然,都有其确凿的源流。探讨这些声韵调的演化轨迹,有助于潮汕方言语音系统和语音史的研究,也能为整个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方面的具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言语禁忌,是很有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它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社会团体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文章立足四川方言,从破财、亵渎、凶祸三个方面论及四川方言中的言语禁忌这种心意民俗形态。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文化源,他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或许来自与楚接壤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川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四川人也不例外地拥有自己成系统的言语禁忌.这一言语习惯自汉代以来就已存在,发展至近代现代已非常丰富.地域、职业等因素导致了言语禁忌词之间有较大差别,然而在禁忌的种类、表达功能方面却又总是趋于一致.四川人的禁忌语体现了较多的风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等)等方面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四川方言词语杂释——兼及方言词语的文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仍然活跃在四川话中的 3个方言词 ,对其含义加以诠释 ,同时探讨它们在典籍记载中的文字书写形式 ,并且考察汉语字典辞书处理这些词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川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制约,以及当地某些受言语影响而产生的特俗入手,以四川方言词为例,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方言中几个语气词的语法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中祈使语气词“口火”、“哈”、“吼”的语法化问题,讨论“球”演化为语气词的问题,分析其虚化的诱因(尤其是“脱落—替代”和“停顿取消”的表现),并谈及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谭伦华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2):63-66,72
四川方言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常见的形式主要有:V不V、V没V、V-V、V就V、V都V、V是V、V也V、V了又V、V1V1V2V2、爱V不V、VXVY、XVYV、要V要V、要V不V、V倒V倒、V起V起等.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文章简要分析了几种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与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四川及相邻地区共2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归纳分析:一是与普通话对比,总结出语音、构词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二是从各个方言小片之间的对比看内部差异;三是与前代文献作对比,总结出一个世纪以来四川方言亲属称谓整体趋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小文 《重庆师专学报》2013,(4):127-129,153
四川省荣县有悠久的历史,又有较为封闭的环境,较好地保存了方言原貌。文章选取了当地方言中的部分古词语进行解释,所选词语均为《四川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典》未收或虽收而未尽完备者,以帮助我们分析语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