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唯一的长篇小说《兄弟》的问世与热销后,带来了褒贬不一的回响,本文试从余华的叙事来分析小说文本的失范之处,认为余华式的叙事风格似乎正在步入一个过分“狂欢“的误区,并模糊了作品本应有的文学价值,显然,和前期作品相比较,《兄弟》是一部更为缺乏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王春 《科教文汇》2009,(28):254-254,278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但是余华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却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叙述冷酷无情,对于残暴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度渲染。《活着》却不同,虽然以不断的“死亡”反讽“活着”,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部,但由于作者叙述策略的改变,叙述语言从极度冷酷变为平静,叙述角度从第三者的冷眼旁观变为第一人称的忧伤和温和,使得这部小说沉郁、悲痛而坚定。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在早期作品《死者》中,借鉴了音乐创作中对位、和声、重复等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加上与小说情节互涉的音乐素材,增强了作品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死者》的音乐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4.
伍光琴 《科教文汇》2007,(7X):158-158
詹姆斯乔伊斯在早期作品《死者》中,借鉴了音乐创作中对位、和声、重复等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加上与小说情节互涉的音乐素材,增强了作品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死者》的音乐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5.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金子靖 《科教文汇》2007,(7X):156-156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罗涛 《科教文汇》2008,(29):244-244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对叙事技巧的成功把握来展现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本文以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范本,浅谈小说中叙事技巧的独特之处以及这种技巧对表现小说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匠心独运地运用了多视角叙事,其作用在于构建这部作品戏剧性的结构,表达深邃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姬玉 《科教文汇》2009,(21):246-246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2.
杨艳 《科教文汇》2009,(25):242-242,244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作为她的小说中唯一一部采用作者型叙事声音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在小说理论方面的一些见解:介乎于理查逊式与菲尔丁武之间的创作风格,超越时代的“元小说”叙事手法中对小说结尾和小说精练简洁的要求,对哥特小说和风俗小说的戏仿中透出对这两种小说模式的批评,以及直接介入小说提出对小说和小说家的期望。所以这部小说虽不被评论界誉为奥斯汀的上乘之作,但通过对它的研究却可以了解作家本人的小说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于出行主题、旅行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已有一定研究,但是作为更为古老的文学范式,戏剧作品中的出行主题却未能引起中外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出行叙事模式的角度,分析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悲悼》三部曲中体现的出行主题,以期能引起读者及文学评论者对于戏剧作品中的出行主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座丰碑,也是表现平常人生存状态最为深刻的一部作品。本文对小说中孙氏兄弟的描写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王春 《科教文汇》2008,(35):245-246
余华的小说《活着》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受难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福贵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面对苦难,读者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斯 《科教文汇》2007,(8S):170-171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刘震 《百科知识》2022,(30):61-63
<正>《九命奇冤》成书于清末,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的作品。《九命奇冤》是成熟白话文小说创作的典范之作,由清代作家吴趼人所著,在晚清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事的主干“梁天来冤案”,是历史上发生在广东番禺的真实大案。近年来,学者们对《九命奇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作者考证、小说类型、小说观念、叙事技巧等。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是华裔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她的作品在表现不同文化传统,华裔生活还是叙事形式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汤亭亭作品的叙事特点,即“讲故事”,多种文体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