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土著自动模式:“独立的类型” 在先秦时期以土著自动模式进入国家化进程的地区和人群中,有一些就进程的结果来看,所形成的政治实体较之楚、中山、越、徐等更具有独立性。这主要是指,这些地区和人群在基本实现自身的国家化后,至少在较长时期内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是比较疏远的,而且一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继的发展了起来,但是中原地区的发展却有所落后,GDP总量一直比较低迷.从地理概念上来讲,"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的全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无论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还是从历史演进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而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笔者在此也展开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原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中具有经济社会同质性的特点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内迁的回鹘──兼论甘州回鹘的渊源刘再聪回鹘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接触甚为密切,曾有大量的部族内迁,在内地偏北地区放牧居住、繁衍生息。通过与中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生...  相似文献   

5.
英国教育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英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以贵族教育为主,国家不管教育。此时期的英国教育无论是发展的规模,不是发展的速度都是比较缓慢的。英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有了教育立法并逐步实现教育的国家化之后才成为现实。因此,研究英国的教育立法与教育国家化问题对于认识英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以及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是大有神益的。本文将从英国教育立法的历程与教育国家化萌生、完善及完成的步伐来阐述教育立法与教育国家化的有关问题,以达研究之目的。一、1870年前的教育立法─—教育国家化的萌生封建时代的英国…  相似文献   

6.
公有与私有、集权与分权--政治学视野中的私立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立教育是一种国际现象,无论是从传统还是现实来看,它都是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私立教育的生成、演进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在这当中,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传统及其变迁、国家所有制形态、社会权力结构与分配形态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国家化或私营化取向、集权化或分权化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私立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上海谭移民“国家”这里指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干预”主要指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施加的控制、国家意志的介入。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是在国家的干预下才走向制度化并逐步完善起来的。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国家化的...  相似文献   

8.
会计工作在我国现代社会如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 《华章》2011,(18)
自会计法制定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同时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9.
曲悦兰 《华章》2007,(1):31-32
自会计法制定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同时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势盛衰与汉语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中,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内的族际性和"国际性"通用语言文字.但是,汉语国际传播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衰退而受到阻滞.传统的汉语文化圈国家纷纷走上了"去汉语化"的道路.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攀升,汉语的国际传播在诸多合力的作用下大大加速了,从而启动了汉语再国际化的进程.与历史上的汉语国际化相比,这次汉语国际化是真正"国际"意义上的国际化,即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个课题时,将“中国”一词的涵义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的聚居之地,不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聚居之地,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大中国”。从广义的“中国”地域范围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早就共同生活于“大中国”之中,它们都是“大中国”内的成员.  相似文献   

12.
地名中原,由来已久,且长期为人们广泛使用。其地域上的连续性、核心地区的稳定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由于它不是国名,也不是行政区划,历来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固定专指。地名中原是中与原的合称,其称谓在三国时代产生,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演变而演变,由单义变为多义。由于它位居我国中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最早迈进农耕文明的先进行列,并使中原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对周边地区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下”、“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等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作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其疆域的最终奠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清中期以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及至晚清的“中国”,与近代意义上作为民族(国民)国家的“中国”之间,是一个从法理上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前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各自的“版图”上没有重合过,在经过了长时段演进后,于19世纪20年代最终完成这一重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古代中国疆域问题时,应谨慎使用“中国”一词,更不能以“中原王朝”随意代替“中国”,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变迁和考古文化与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形成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与中原有联系,又有差别且具有地方色彩;夏至战国末,广东地区的民族(含部族)在社会制度和民俗方面比之中原及岭北先进的民族或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但其经济、文化还是缓慢而逐步地向前发展着,华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文章还提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文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息内争”以“御外侮”——浅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统一而努力,从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都是他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在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也折射出他的国家统一观的转变,最初,他的统一观是践行统一理想与保存地方实力相调和的产物,而最终则达到了舍弃自我,成就统一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西部等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领先优势更加明显,西部地区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以河南为主体的中部地区如何奋力追赶,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河南省委省政府从解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道难题出发,从关乎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发,从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大构想,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大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手笔、大智慧。尤为难得的是,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连续三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厉以宁、吴敬琏等组成的豪华专家阵容倾情河南,纵论中原发展,深情呼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顺乎民意。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为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特设了本专栏,真诚地希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西部等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领先优势更加明显,西部地区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以河南为主体的中部地区如何奋力追赶,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河南省委省政府从解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道难题出发,从关乎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发,从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大构想,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大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手笔、大智慧。尤为难得的是,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连续三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厉以宁、吴敬琏等组成的豪华专家阵容倾情河南,纵论中原发展,深情呼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顺乎民意。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为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特设了本专栏,真诚地希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  相似文献   

18.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今天,由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它依然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万历时期,草塘土司主动请求"改土归流",这是草塘宋氏在土司治理下、与中央王朝的频繁互动中、土司内部竞争等影响下国家认同进一步强化的结果。万历二十八年,朝廷平定播州杨氏的叛乱,草塘地区得以实现"改土归流",逐步推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中原内地一体化进程,大量外籍移民的迁入,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因草塘宋氏有着良好的中原文化认同基础,改土归流后,在清代的科举教育推行下,宋氏由地方性酋长经科举入仕,进入国家官僚系统,成为王朝国家的臣民,并在治理地方上做出积极贡献,实现了自身的"华夏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私立学校与政府关系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是个具有深厚私学传统的国家,传统上,教育被视为私人的事情。这也是美国私立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自19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教育国家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国家(通过政府)对教育包括私立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不断加强,私立产与政府的关系也就成为私立学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别从联邦最高法院的相关判例及各州对私立学校的立法和管理两个方面对美国私立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进行论述,试从法学角度对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