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合年级六年级)教学理念作文同阅读一样有着"可教"与"不可教"的内容,而且可教与不可教的内容又是相对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可教的,而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却是不可教  相似文献   

2.
作文同阅读一样有着可教与不可教的内容,而且可教与不可教的内容又是相对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可教的,而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却是不可教的,无法从教师身上通过语言传授给学生;但对于一些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与基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可教"与"不可教"的困惑,分析得出:写作"可教"与"不可教"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得先是一个懂得写作规律、会写作的人,然后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教"出学生好作文。  相似文献   

4.
邓建琼 《文教资料》2005,(24):96-97
英语学习策略可教性从语义哲学上分析主要包括可教和不可教,狭义指学习策略是可以进行教学、培训;广义指可教性包括可教和不可教。本文主要从狭义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因为在实践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有效性和成效性可以反映其可教性。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写文章的功夫也在“文章之外”.古人说作文有可教的有不可教的.而我们在作文课上大概只能教可教的一部分.不可教的部分怎么办?一是依靠自由写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二是依靠我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即为他们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空间.语文老师都有体验,写文章最主要的不是“写”的过程,而是写之前的准备.比如很多老师往往要评职称了,才坐下来写论文.  相似文献   

6.
作文训练,一般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联想力和表达力等;第二层面,作文知识、作文方法、作文技能和技巧等;第三层面,作文的才气、才情、才能与才华等。这三个层面,构建成作文训练的网络体系,拾级而上,使作文训练呈现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良好势态。有人说,第二层面为“可教处”,第一层面为“半可教处”,第三层面为“不可教处”。我们认为,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可合为作文的“内功”训练,第二层面为“外功”训练。尤其是第三层面的“内功”训练,虽然有“不可教处”,但又最为要紧,老师和学生又最感头疼。我们通过一些…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幼儿美术中的“美”可教,“术”不可教,但“美”与“术”很难区分,往往教着教着就丢掉了“美”,只剩下了“术”,幼儿也会感到绘画活动的枯燥无趣.由于游戏活动是他们接触外界事物与学习最适宜的方式,而《幼儿教育学》又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游戏这个平台,将教学组织游戏化.具体我们该如何组织、把握分寸呢?本文将从自我研读、园本研讨等四个方面来阐述,以期为一线教学的教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创意,要让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与教学实践中创作性文体的“不可教性”相矛盾;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与学生成长发展期的心理特点相冲突,另一方面也淡化了作文“可教性”技能的训练和指导.这是对“写作”概念的模糊理解、对写作教学职能本分认识不足以及忽视学生特殊时期心理特点所导致.走出“个性创作”与“真情实感”的藩篱,认清作文课程与教学本分所在,调整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某些笼统说法,开发充实作文教学内容,是解决矛盾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德可教吗?"是苏格拉底的经典命题之一,他的论证给后人留下不少困惑。那么到底美德在什么条件下可教,在什么条件下不可教呢?我们对《柏拉图全集》对话中的观点进行归纳,尝试解读"美德可教"命题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天职就是帮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要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者必须掌握一门如何将学生导向幸福的教育艺术,其核心是:机智地处理好幸福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当下幸福与人生幸福、幸福祈愿与现实生活、角色生活与个体生活、需要分化与价值建构之间寻求平衡点和教育行动的切入点,进而为学生与幸福相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研究“教什么”比研究“怎么教”更重要,因为它涉及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不教“泛语文”的内容,不教“伪语文”的内容,不教不可教的内容,不教学生已懂和易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写作是可教的 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笔者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听到过一类观点:中学生的写作是很难教会的,甚至是不可教的,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主要靠天赋或多读多写.这类观点的潜台词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指导并无多大关系.这类观点可称为“写作教学无用论”.中学生写作“难教会”具有普遍性,虽然从当下看教学指导的见效较慢,提...  相似文献   

14.
《广东教育》2004,(10):43-43
艺术创造力是什么?有一种看法认为,创造纯粹是一个主观过程,是不可教、难以学的。但现代艺术理论则认为,艺术创造力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在客观形态中注入人的精神内涵,体现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性的形态再造活动。笔者的教学探索也表明,创造力是可教可学的。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问题由"德性是知识吗"和"德性可教吗"所构成,长期以来,人们对苏格拉底问题存在许多误译、误读和误解。本文通过解构、解蔽和重新解读等方式还原苏格拉底问题的本来面目:"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而是后人杜撰的"假命题";"德性可教"是普罗塔哥拉的现点,恰恰相反,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德性不可教"。  相似文献   

16.
"教"不可教,表现为:有些教师无需受教而会"教",甚至比受教的教师更会"教";大多数受教的教师确实会"教",但难说是受教的结果。"教"不可教,理由是:"教"是实践智慧,而能教的是理论知识;"教"基于"教育观念",而能教的是"关于教育的观念";"教"是"能力之知",而能教的是"命题性知识";"教"内含缄默知识,而能教的是显性知识;"教"是反思性实践,而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教"需要机智,而能教的是知识。"教"虽不可教,但却受其影响,可间接教育。"教"不可教,启示是:应采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应强化实践课程;应重建理论课程概念。  相似文献   

17.
教与“教”并非二元对立,它们的内容、对象、目的和方式不同。教与“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因为教对“教”作用的延时性、综合性、错位性等特点而否认教对“教”的直接作用。为了促使“教”可教,我们应培育共同经验,加强“教”学体验;理论镶嵌实践,构建立体化课程;改造言说方式,融入本土化理论;改造教的内容与形式,强化教学学术。  相似文献   

18.
<正>虽说作文的确是一门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的特殊学问,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决不能不教,教"规范"而已;所"不可教"者,主要在于学以致用的能力,具体写作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预料。因为作文是一篇合乎论说文写作规范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常规写法的考场佳作。说它合乎规范,主要指它按照"引—议—联—结"的通常写法展开,而且审  相似文献   

19.
从写作能力的可教性的角度出发,以搭建适宜的写作内容生成学习支架为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成绩为目标,对课题基地学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生成学习支架应用的等组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适宜写作内容生成学习支架的搭建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生成的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成绩。  相似文献   

20.
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使学习策略研究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学习策略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学法指导内容的缺陷,导致学法指导难以达到使学生“能学、愿学、会学”的目标。要在学习策略研究基础上重构学法指导内容。学习策略是可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