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湖北/遥原《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塔一事,篇未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淑塔...  相似文献   

2.
姜峰 《语文天地》2015,(8):14-1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谈到了这样的情况:—是童年时期,他一心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  相似文献   

3.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别具特色的杂文。它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写得生动活泼,幽然风趣,引人入胜。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此文并不难读,但是鲁迅借这些神话传说所表达的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往往又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们真正理解。如何教学这篇杂文,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教学鲁迅作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懂原文,要抓住字、词、句、篇几  相似文献   

5.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早期的杂文。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一文说,他“曾经看到许多旧书”,“至今也还在看”,“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加之思想深刻,文中所谈的问题与今天的初中学生有距离,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困难的。一是有些文言词语读不懂,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不住。因此,讲授这样的课文应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力求让他们初步领会本文的中心思想,进而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早期的思想;掌握若干重要词语,以初步了解杂文这种体裁和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为此,宜用两个课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前期的作品,收在论文集《坟》中。文章的重点不在于议论雷峰塔倒掉的前因后果及利害得失等关系,而在于抒发雷峰塔倒掉以后自己的心情感想。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杂文,或者说是一篇抒情散文。雷峰塔,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最初叫西关砖塔。据说,它是宋时吴越王钱俶的妃子所建造,后来就叫王妃塔。因为它建筑在一座名叫“雷峰”(又名“中峰”)的小山上,所  相似文献   

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根据当时杭州西湖边上雷峰塔倒掉一事,联系民间传说白蛇传故事写成的一篇杂文。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指出反动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这篇短小精悍的杂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 鲜明的爱憎色彩是这篇杂文最主要的语言特色。文中所写的法海和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雷峰塔则是封建统治的象征,鲁迅对他们是非常憎恶的。而对受到迫害的善良、勇敢的白蛇娘娘却充满了同情。因此,文章中凡叙述到法海或雷峰塔时,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憎恶的感情,或进行辛辣的讽刺、嘲笑。“雷峰夕照”本来是西湖十景之一,应该说是美的。可是鲁迅偏用“破破  相似文献   

8.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前期杂文中的精品佳制。它发表当时就以照人的光彩强烈地吸引着文学青年们,有的忍不住赶到作者家里请教写作秘诀。(李霁野《鲁迅精神》二十五页、二十六页)有的学校立即选为“国文”教材供学生作为范文阅读,如北京孔德学校。多年来人们对这篇著名杂文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研究不少了,我这则小文想进一步深入到它的语言艺术领域中去捡珠拾贝,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们共同欣赏一下。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志在分析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认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未倒的雷峰塔的景色和作者对它的感受;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叙述雷峰塔的传统和希望它倒掉的心情。而文章写到这里,都只是铺排、准备,真正的议论还没有展开。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结末)才是议论的开始,写雷峰塔的倒掉和人民畅快的心情。这样的分析,我觉得不仅不符合鲁迅关于写作杂文须从主题需要出发,剪裁极为精心,结构要十分精练、严谨的一贯主张,也不符合文章的实际。事实上,鲁迅在文章开首就扣题议论了,“听说,杭州的雷峰塔倒掉了”,接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及对此事的看法,而是笔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入选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以来,不少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刊物上发表了评介、分析这篇选文(以下都称选文)的文章。这些文章或着重于选文的思想内容,或着重于选文的论证结构,或着重于选文的写作特色来评介、分析选文。本文不想对选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拟以形式逻辑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在哈尔滨主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学习,其间正值黑龙江省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执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作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推荐课也参加了大赛,结果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特等奖。这里不妨以这一优质课为载体,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尝试一次另一种品位的阅读分析。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课前你们自己读懂了没有?有学生说:读懂了。那我们就撇开课文不说,我先讲一个课外的《蝎子精》故事给你们听怎么样?好!同学们顿时轻松愉快起来。过去有个小王庄,庄上有个王小二…  相似文献   

12.
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雷峰上的雷峰塔倒圮了.事隔一个多月,鲁迅先生在北京写下了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1月发表于《语丝》创刊号上,后来收入杂文集《坟》里.  相似文献   

13.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借对民间传说的评述,进行反封建斗争的出色杂文。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于一九二四年九月间倒掉,是年十月,鲁迅先生就发表了这篇杂文。其时,正当北洋军阀的封建势力统治广大人民的黑暗时期,革命高潮正在酝酿和兴起。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敏锐地看出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从而赋予传说中的人、物以特定的内涵:传说中的白娘娘象征着争取自由幸福的人;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象征着封建统治;法海象征着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这篇文章,可说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有力的讽刺和警告。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方法进行评述,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可以分为四大段。第一节是第一段,作者由雷峰塔的倒掉谈到对“雷峰夕照”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厌恶情调。  相似文献   

14.
一初二学生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杂文,难度比较大。学生首先碰到的是文字障碍,课文中生字生词多,有些词很冷僻,有一些句子近乎文言句式。即使一些通俗的词,若不细加品尝,也会食而不知其味。这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一句中的文言虚词,如不理解,就难以读懂句子和领会作者造句的用心。“居然”一词,用得恰到好处,好在哪里呢?这些都是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的难题。二是句子含意深。文章结尾,仅只“活该”二字,容量却很大。究竟谁“活该”?什么事“活该”?为什么“活该”?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很感棘手。三是作者的立意不易揣摩。《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面对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鲁迅先生写了一些反封建主题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这一切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差距很远,因而读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我们把指导学生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点,放在基本读懂上。其它不作任何要求,力求教学目的单一。二读懂的关键是要释疑。过去,我们教学这课  相似文献   

15.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犀利的战斗杂文,揭示了反动势力必败、革命力量必胜的真理,洋溢着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作为杂文,一般说来火药味是十分浓烈的,但本文无剑拔弩张之势,也没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以逻辑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鲜明的形象来说理。它通过对雷峰塔来历的叙述,对法海和尚和白娘娘两个对立形象的勾画,特别是通过生动的神话传说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和评价,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罗汉     
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说江浙一带的雌螃蟹里都有“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这一带的小孩子认为“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真挺有意思。罗汉无疑是人,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教材上说罗汉是佛教里圣  相似文献   

18.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文字依然那么晦涩难懂:教师的头疼在于——只剩下了这一篇鲁迅的杂文,该怎样以一当十,更好地展现鲁迅的全部风格与内涵.所以往往在教学《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使用"加法",多教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曾经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可是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学生不明白不说,自己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怕鲁迅.所以,这一次,对于《拿来主义》,我选择用"减法".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就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十分考究,显示出了文学大师高超的艺术水平。现例说如下:一用标点符号隐含文章的文体特点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结语段只有两个  相似文献   

20.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著名杂文之一。评注的文章很多。但对有些语句的含义依然众说绘纭。下文是本人愚见,期待同仁指正。 如何理解“听说而已”? 雷峰塔倒掉了。封建复古派以惋惜为名,鼓吹“国粹主义”,提倡“修补老例”,竭力维护封建势力。鲁迅先生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跟“国粹主义”者针锋相对,以“听说而已”一语,对这座“镇压之塔”的倒掉表现出十分漠视、冷淡的态度。但其内心,却为多年的愿望成为现实而感到十分激动与快慰。他在《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