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忌才疏学浅.如果一个校长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吸引下属,就会赢得下属的拥戴和信任;反之,如果才疏学浅,业务上说不起话,就不能让教师信服.所以校长要自觉而积极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校长.  相似文献   

2.
一、忌才疏学浅。如果一个校长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吸引下属,就会赢得下属的拥戴和信任;反之,如果才疏学浅,业务上说不起话,就不能让教师信服。所以校长要自觉而积极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校长。二、忌损公肥私。“公生明,廉生威。”如果校长损公肥私、大吃大喝,中层干部就会学着占小便宜,那样整个领导集体就会失信于教师,因而工作上很难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因此校长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忌气量狭小。在执行各个规章制度和评优晋级中,难免会有裂缝产生。作为校长理应德…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他说:整个教育过程的文明,取决于课堂教学每天都要有所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需要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失掉了意义,开会等等的事就会一钱不值。他说:如果我在一年当中没有听过每一位教师的15—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课,就要算我这一天什么  相似文献   

4.
提出"心中没有校长"的观点,恐怕会招来很多人的"围观"和非议。大家难免会说,连校长都不放在眼里,更不置于心中,还能搞好工作?还能得到校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还能得到一些诸如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想想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一个教师的成长是不能离开校长的。正因为校长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他说:整个教育过程的文明,取决于课堂教学每天都要有所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需要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失掉了意义,开会等等的事就会一钱不值。如果我在一年当中没有听过  相似文献   

6.
陈涛 《教书育人》2009,(3):16-16
给校长的建议 1.校长必须有先进的思想引领 我们会发现,一个只关心"分数"的校长会带出一批只会教死书的教书匠;一个关心"教研"的校长会带出一批"教研型"的教师.所以,要想促进教师成长为"研教双带型教师",必须要有先进思想的引领.校长应该做教学理念的实践者、促进者,而不是旁观者.有了校长先进思想的引领,教师的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更大.  相似文献   

7.
当下课程开发,专家热情,校长热心,但教师冷漠.因为一谈到课程的研发,教师总认为和自己无关,那是专家和校长的事.而任何一门课程的研发,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那这个课程实施的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停留在原始状态,充其量是个概念.在课程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迷你课程的研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教师聘任制实施后,教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客观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校长的权力却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扩大。如果不对校长的权力实行有效制约,就会使教师聘任制度走向反面。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加强对校长权力的制约:落实校长选聘制、校务公开制;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实施校长负责制;强化对校长的监督约束机制;提升教代会、教育工会、教师协会的权力,使教职工寻求到与校长权力形成均势的利益支撑者;提高校长自身的修养。  相似文献   

9.
符礼科 《教书育人》2008,(10):17-17
1.有效沟通以公正为基础.每个教师的性格不同,有的教师每次见到校长都热情打招呼,有的教师只淡淡地点头或问候;有的教师在和校长聊天时表露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表达自己的能力,有的教师却只顾埋头工作,除非真的有事时才和校长打交道,三言两语说清楚了就走……庸俗的校长会和那些"口才好""有关系"的教师特别亲近.在推选后备干部、评优晋级等各种利益来临的时候特殊关照,甚至不惜为少数人临时制定"政策"或者修改规章制度.明智的校长不仅仅看教师如何说而且要看如何做,一切以教师的能力和工作态度为依据,多劳者多得,做出了成绩者奖励.  相似文献   

10.
"教师成长,校长有责",一所学校的教师是否志存高远、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校长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善于"放大"教师,积极为教师的成长创设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在校长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1.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长影响教师,教师影响学生."这些已是学校管理上的常识了.校长的一言一行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极大地影响着其行政执行力.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种管理上的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其身正,不令则行"的自我约束的人格要求.因此,校长对于自己的喜好,必须正确处理个人需求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如果个人喜好与学校管理的整体利益一致,就应当放大它,升华它;如果个人喜好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校长应降格以求,适当规避.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发现这样一种高论:即"在培训教师时,教师会说,你最好先培训我们的校长;培训校长时,校长会说,你最好先培训我们的局长;当培训局长时,局长会说,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你最好培训我们的教师吧"。而且他们都认定高考不改革,培训他们是没用的。并且这种"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校长是否需要上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理由似乎也都非常充分。主张校长上课的人为数不少,其中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居多。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两条:一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就丢掉了当年学科教学的看家本领(大多数校长是教而优则仕),多了一位校长的同时,就少了一位优秀学科教师,实在是可惜。二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长期下去必然会脱离教育教学,失去对教育教学的领导权,逐步演变成外行领导内行。反对校长上课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中坚力量是一线的校长。他们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评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科学水平高低,关系到许多方面。……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失掉了意义,开会等等的事就会一文不值……"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校长(校领导)还要不要听课、评课呢?回答是肯定的,非但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听课、评课,是学校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成为校长的"必修课"!一、听课、评课的功能(一)联系沟通功能学校的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来完成,新课程改革实验更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处于一种在自身内驱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校长是否需要上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理由似乎也都非常充分。主张校长上课的人为数不少,其中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居多。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两条:一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就丢掉了当年学科教学的看家本领(大多数校长是教而优则仕),多了一位校长的同时,就少了一位优秀学科教师,实在是可惜。二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长期下去必然会脱离教育教学,失去对教育教学的领导权,逐步演变成外行领导内行。反对校长上课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中坚力量是一线的校长。  相似文献   

16.
王有鹏 《教书育人》2011,(26):62-63
作为一校之长,学校、家庭、社会对其人格魅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让人们满意的校长?那就应该多"泄气"和多"充气"。一个人,自然会拥有一些不该有的"气",也会缺少一些应该有的"气"。如果不该有的"气"而拥有,那就应该去"泄气";如果应该有的"气"而没有,那就应该去"充气"。这就是所谓校长应该"泄气"和"充气"。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不喜欢发牢骚的下属,校长作为教育部门最基层的领导,同样不喜欢发牢骚的教师.只要一提起"牢骚者",绝大部分校长都会从心理上排斥,认为其心理消极,工作不认真,还会对其他教师施加一种不好的影响,对学校工作氛围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在部分校长眼里,发牢骚的教师就是"政治犯"……其实,校长只看到了"牢骚行为",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去考虑"牢骚原因".所以笔者以为,校长要摒弃固有思维定势,不要一听到教师发牢骚就不问什么原因地给其"量刑",而要深究牢骚根源,慎重对待发牢骚的教师,有时甚至还要善待有些"牢骚者".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校长是一校之魂."有人曾言之,有了好校长,就会有好的学校.近年来,年轻教师以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强、思想新、工作效率高诸多特点倍受青睐.于是,许多年轻教师历经数几年教坛后,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一名校长.而年轻校长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校长的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要粗暴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鼓励教育为主,那么我们给过每个教师足够的关心了吗?对于工作态度不是很好的教师,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求了吗?作为校长,如果能够适时而动,经常与教师在一起聊聊生活,谈谈心,让他们把内心深处的东西吐露出来,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学校是一个共同体,那么,老师凡事就会与校长同喜同忧,一些所谓的干群之间的鸿沟也会随之填平.  相似文献   

20.
抓"大事情",放"小事情" 如今的校长大多非常投入,兢兢业业,以校为家,有的校长甚至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身心地扑在了学校工作上,几乎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校长如此卖力地工作科学吗?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作为校长本没必要事无巨细地一统到底.如果校长事事操心,样样都管,那么校长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不仅如此,如果校长凡事都自己抢着干,对下属不放心,包办代替,就会导致"越位"现象,束缚下属的手脚,使下属无所适从,才能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最后忙的、累的、苦的只有校长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