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运行机制上更多地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官校企行四方联动"办学模式为前提,以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为现实背景,讨论"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模式。"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模式对深圳高职汽车人才培养将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解决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诸多问题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2.
徐梅 《成人教育》2013,(4):102-103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在市场调控的宏观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调动企业行业参与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创新传统高职办学模式,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本文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根据现有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常用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结合资源共建共享原则,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策略,以期对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前期的快速扩张,开始从外延增长转入内涵质量提升阶段,但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依赖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仍然不够紧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的现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效提高。本文通过探索"政企行学"四方联动的机制,拟解决高职教育三个脱节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校企合作"紧密程度,从而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服务。高职教育作为开放的教育体系,在运行机制上需要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紧密互动,这也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中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高职教育理论,详细分析了该校通过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实施,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方面,通过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复合育人方面,通过开设复合专业,整合复合课程与证书,培养复合能力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通过协同创新战略,推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从而实现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凸现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临江学院实际,基于"园—企—校"合作平台,从区校合作、校企联动、质量保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改革高校传统的办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机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提出高职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努力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史”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过程,将为“四个选择”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四个选择”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价值维度、理论维度以及实践维度,是加强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缺位、合作双边利益机制缺失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创新实践"政校行企外"五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对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高职教育与社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具有可供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源  赵丽娜 《职教论坛》2022,(10):72-8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系统论视角集成职业教育的各相关要素,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能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价值逻辑在于:它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变革的内生保障,是满足教育新生态下多元学习需求的持久动力。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途径是:系统设计,推进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全要素融合,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内容创新能力;对接真任务,融合多课堂,提升高职教师多元教学情境创设能力;产教赛证融合,提升高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转化与创新能力;面向产出,成果导向,推进高职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成效,为新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发展自信的重要抓手。然而,作为一种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研发为主的产教融合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模式面临着如何协调好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及研发与教学的关系,以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建立行企校协同发展机制、教学与科研协调机制、工程项目无界化运行机制、权益分配与信息沟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学生实务能力较弱、难以灵活处理现实问题是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难题。探索“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H校“小组工作”课程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即开展“课堂实训+课外‘六个一’作业+X专项服务”来帮助学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动。课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实务等环节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实现学习与实务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发挥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产业优势,突出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创新"校中厂"运行与管理机制,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建立了涵盖机械、电气、汽车、财税等四类专业集群的"责任共担、过程共管"的8个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校中厂",通过"项目驱动、合同约定、组织架构、分层对接、结对帮扶、制度配套"等机制的运行与管理,形成"依托行业、校厂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韦文荣 《广西教育》2013,(31):15-16
阐述“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的内涵,分析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的意义。以及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校-企-社”三轴联动模式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6.
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共同管理"厂中校",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路径,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实现工作与学习的融合、技能与素养的并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化工程学院"厂中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将其单一的教学功能,拓展为具有教育培训、师资提升、资源整合、技术研发、专业定位、文化对接等综合功能的平台,丰富了"厂中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黄伟春 《知识文库》2022,(15):103-105
<正>“四方联动”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有力表现,更是推动教育资源与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根据目前高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政校行企联动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以此推动高职教育稳定发展。1“四方联动”高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析“四方联动”指代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四方协同,将项目合同作为契约,实现高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实施"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战略举措。文章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核心要义,针对"双高计划"指明的方向和目标任务,对"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进行总结分析、科学研判,提出高职院校"提质赋能"的路径与举措,即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统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推进"产教科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通过全力推进"三个回归"、全面加强"四个信息化",以实现人才培养"增值赋能""三教改革""多元办学"的"三大新突破",全力推进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相通,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把握整体性和倾向性并重原则、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从面—线—点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搭建“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四史”教育本土教学资源实践基地,能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中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因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